四大热词,勾勒四川文物事业5年历程

  5年,弹指一挥间。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省文物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


  “这是长足发展的五年。”省文物局局长王琼说,全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增长,形成全社会关心文物事业的局面,四川文物事业实现新跨越。


  回眸“十一五”四川文物事业的发展历程,“大遗址保护”、“博物馆免费开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成为最受关注的四大热词,勾勒出5年来的圆满答卷。


  热词一 大遗址保护


  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邛窑遗址、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列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获评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十一五”伊始,省文物局接到喜讯:我省四处遗址被国家列入“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库。


  消息令四川文博人很振奋。四川是文物大省,分布地域广、内涵丰富、种类齐全的古代文化遗址是反映四川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将为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历史风貌、充分展示遗址文化内涵提供一条探索路径。


  5年间,我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省在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建设、保护资金落实及管理、保护规划和方案编制、人才引进等方面狠抓落实,切实推进着我省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事实证明,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的探索道路是成功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就是大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大遗址保护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赢新模式的典型案例。


  2010年11月,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框架合作协议书》,这对推动我省大遗址保护工作将起到积极作用。


  热词二 博物馆免费开放


  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300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560余万人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2008年1月,由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下发。接到《通知》后,我省相关部门迅速学习领会精神,部署免费开放工作。经过1个多月的准备,我省首批12家博物馆、纪念馆全部于当年4月1日实现对社会免费开放。


  2009年,省文物局等单位对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进行调研检查,同时积极组织第二批免费开放博物馆申报工作。至此,我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50家。


  博物馆免费开放,观众结构发生大幅度变化,本地城镇居民、农民工、自驾游旅游者等进入到参观队伍。


  免费开放后,我省各博物馆、纪念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比如,全省共举办临时展览87个,招募博物馆志愿者,开办各种专题讲座、互动活动。


  博物馆免费开放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数亿元,成为全社会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惠民举措。


  热词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8649处,新发现文物数量78216处,在全国排名第二。


  2007年,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用5年时间摸清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四川立即开始全面动员,建立机构,培训队伍,配备设备。当年9月,我省完成了第一阶段“开局战”。


  第二阶段 “攻坚战”从2007年10月启动。但是,2008年发生了“5 12”汶川特大地震,正在进行的实地文物调查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尽管国家文物局允许四川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可以晚半年完成,但我省文物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文物普查,“三普”工作不仅没有因地震拖全国的后腿,而且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我省共投入文物普查经费9000余万元,全省181个县域基本单元全部完成实地文物调查工作。2010年10月,我省实地文物调查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整体验收。


  此次普查,进一步确立了四川文物大省地位。


  热词四 灾后文物抢救保护


  截至目前,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已全部开工,竣工率达到74%左右,2011年将基本完成。


  “5 12”汶川特大地震使我省文化遗产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坪羌寨等一批文化遗产受灾特别严重。


  灾难发生后,全省文物工作者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战斗中。及时统计并上报灾情、及时编制规划及方案、及时储备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及时开工,向世界证明中国政府在大灾大难面前,有信心有能力抢救保护好文化遗产。


  文物抢救保护有其特殊性,要求把历史上留下的信息尽可能多地保存下来。为了对历史和后人负责,我省文物工作者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前提,确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质量。


  2010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四川文物系统取得了抗震救灾文物抢险修缮的伟大胜利,也取得了各项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抢救保护的重要成果,创造了中国经验和世界经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