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年画

  年画在我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今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由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物,变成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研究者之需。山东作为年画大产地,一度享有盛誉,辛卯新春在即,记者专访了单应桂、杨文德、于新生,与大家一起回味山东年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单应桂:难忘《做军鞋》


  单应桂先生从事年画教学研究30余年,她早年的年画作品《做军鞋》、《湖上婚礼》、《参军图》获得过全国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不仅如此,她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年画英才。谈到山东的年画,她说:“山东省是我国年画比较发达和普及的地区之一,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特别是潍坊的杨家埠,它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秉承为我国三大年画产地,在国内外有着较大的影响。山东的年画在题材思想内容上有其鲜明的特点和规定性,这就是:喜庆、欢乐、平安、富足、健康、长寿,人民希望在画中能看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在我们的传统年画中有很多象征寓意的题材,如莲花和鱼,象征‘连年有余’;画鸡,象征‘吉庆、吉利’;画金鱼,象征‘金玉满堂’,画猫扑蝴蝶,象征‘耄耋富贵’等等。同时还有表现生活和生产的现实题材;表现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题材;有时事政治的题材;还有民间神话传说等。此外还有山水、花鸟题材。这些题材中大部分内容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给人以教益的。我们在继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出更多新题材,讴歌我们的新时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单应桂 育苗


  谈到山东年画的体裁形式,单应桂用了“非常之多”四个字,如:门画、灶头画、福字灯、窗顶窗旁、月光、大挂画、桌围画、农历画,此外,牛棚、猪圈等地和器物上在过年时还要贴上与之内容相关的小年画,以示平安丰收、六畜兴旺。当这些鲜艳的年画把一个家庭每个角落都装扮起来时,那种强烈的节日气氛可想而知了。


  山东的年画有全色版套印、半印半画、扑灰画三种方法,前两种需要木刻制版,刻版这一工艺过程对构图、造型、设色都有着严格的制约,若干年来,木版年画的创作一直存在着画与刻分家的状况,绝大多数民间艺人不能创作画稿,只能翻刻翻印前人的旧稿。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画作者又只能绘画而不能刻印。因此这种画、刻、印分家的状况就严重影响了年画在表现手段上的突破,也影响了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年画家必须掌握画、刻、印的全面技巧,才能在构思、构图、刻印的全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自己的艺术设想,更好地发挥出刀味、木味,使民间年画的刻印技术从单纯的复制手段,改变为创作版画,这是一个技法上的革命,也是对年画创作的解放,这样创作者会获得更大的表现自由。


  “从儿童时代起我就受到民间年画的熏陶,后来学习了中国画,现在还在继续着年画之路,我打心眼里喜欢它,现在经常听到‘年画太落后、年画要被淘汰了、年画是专家喜欢群众不喜欢……’这样的议论,给年画工作者思想上造成一种压力,也引起了从业者们思想上的混乱。对民间年画提出的批评和否定,我觉得并没有打中它目前所存在问题的要害,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门艺术才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心。”单应桂先生说。


  单应桂,现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文德:跟随年画的脚步


  山东美术出版社编审杨文德先生长期从事美术出版工作,谈到山东年画从建国至今的出版发行状况,他说:“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清光绪年间开始称为年画。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门类,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建国后的不长时间,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文件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华东地区和山东省部分美术工作者,组成了年画改革队伍,来到潍县,他们积极整理和研究传统年画,剔除其封建迷信糟粕,吸收其精华,并利用传统年画的形式,创作出一批新内容的木版年画,从此,山东省逐步形成了一支年画创作队伍,他们经常深入生活,和老艺人合作,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创作了不少既有山东民间特色又有新时代内容的作品,深受群众欢迎。这一时期是我国年画史上非常令人怀念的时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文德 海底世界


  文革时期,年画被诬为“四旧”,创作和研究工作都被迫停止,使之这一传统画种遭到巨大的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年画又一次获得了新生,山东省民间艺人和年画工作者,又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年画创作和生产。1977年时,山东的作者们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新内容的年画晋京和到全国各地巡回展览,获得普遍的好评,国家又将其中部分优秀作品选送出国展览。1982年胶版年画印数达到七亿张,它的普及程度是任何画种都不能相比的。同时也说明年画具有强大的民众基础和生命力。同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年画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年画工作的意见,指出当时年画创作队伍人员数量少,训练不足,要求美术院校要重视培养年画人才,设立年画系或专业。因此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设立了年画专业,并于第二年暑期招收新生,单应桂先生曾任美术系主任,对山东年画的探索,她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山东美术出版社年画的出版发行最活跃的时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出版社每年都会组织全省的画家集中进行年画创作,有时候人数多达五六十人,创作的优秀作品全国发行,印刷数量上百万。


  最后,杨文德先生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年画的实用性在衰退,创作队伍也在减小。但是,它并不会消亡,‘全国年画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参展作者作品数量仍然可观,‘全国美展’也有年画这一项,每届也都有令人难忘的作品产生。年画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和发展,首先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但很好地继承了我们民族绘画的传统,而且它还有自己的根,这个根深深地扎在民族和民间的艺术土壤里,不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它都保持了我们民族最纯、最鲜明的艺术特点。”


  杨文德1955年生于沈阳,山东胶南人,1982年结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山东美术出版社美术馆馆长、山东美术出版社齐鲁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于新生:年画值得憧憬


  于新生先生执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出了很多的年画作品。如今在他的不少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年画元素,谈到年画的现状,他说:“人们传统的民俗生活形式的改变,也影响到了艺术的外在形式,今日中国城乡传统的居住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房屋结构和居室装潢的变化,使年画在家庭中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挂年画的习俗受到了新的文明元素和文明样式的挑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随着传统信仰的淡化和消失,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不再贴年画了,春节时最多在大门上贴一副对联以示吉庆而已。而在文化传播手段上,当今社会是一个媒介发达、资讯无比丰富的社会。电视、电影、电脑、报纸、杂志、卡通、动漫、装饰画、工艺品等,早已完全取代了年画这类传统的文化遗产而成为大众传媒。失去大众文化传媒功能的年画,只能以‘文化遗产’的身份出现。年画的经济生存空间就只剩下艺术收藏与研究这两块小市场,狭小的利益空间根本无法养活数量众多的艺人,从而导致人才流失和后继乏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于新生 爱学习爱劳动


  “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多元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艺术家们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法去寻找年画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应用的可能性。在这种寻求中,首先出现的是新政治型,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中,人们注重的是年画内容的改革和更换,在其基本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将老聚宝盆变成了新聚宝盆老春牛变成了拖拉机,故而这种形态只是在旧瓶中装上了新酒,完成了民间层次到专业层次的艺术上的衔接。继而出现的是写实改良型,专业画家对年画作了改良的尝试,在保持民间原形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的写实,但是不久画家们就发现,这种改良破坏了民间艺术家所建立起来的艺术秩序,使画面中创造的形象和民间艺术的形式语言产生了极大的不协调。但这种尝试为现代型年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来出现的就是现代型的新年画。艺术家们首先站在现代的角度,对民间年画的艺术规律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力图从文化环境和民族特色的联系中,把握其现代品位的新特质,以完成现代观念与传统民间形式的结合。不仅注重艺术秩序自身的经营,脱出通俗的层次,而且更加注重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涉猎,并尝试各种材料与其相结合,试图开拓其在新环境中的装饰空间。民间样式的现代年画同其它的民间艺术样式—样给中国绘画进入现代带来的启示是巨大的。”于新生先生说。


  于新生,1956年8月生于山东寿光,198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