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岁朝图给新年添喜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陈书《岁朝丽景》


  “年画”并非想画就画,清宫廷画家如主动要求绘制画作,须先禀上级官员获准


  春节将近,喜庆红火的气氛又渐渐浓郁起来。人们怀着辞旧迎新、平安吉祥的新年希望,准备放爆竹、贴门神、写对联、贴年画……这种千百年延续至今的习俗,在清代同样盛行。


  为过年而绘制的“岁朝图”是我国传统绘画题材中一个独特、应时且深受人们喜爱的画题。由于画中的花卉、器物能表现美好的新年祝福,上自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不少即兴佳作。


  乾隆御笔画岁朝图


  “岁朝”,即一岁之始,古指农历正月初一。它象征着除旧迎新、否极泰来。“岁朝图”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通过画中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掌故来表现美好祝福。如,画百合、柿子、灵芝为“百事如意”,画玉兰、牡丹、海棠为“玉堂富贵”等。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在清代,每逢旧历年底,皇帝就会直接派员传旨,命宫廷画家按时呈交“年节画”,当时又称“年例画”或“年节备用画”,以供宫室春节点缀之用。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多位清代宫廷画家的岁朝图佳作。如,胡正升以绢本绘制的岁朝图屏。图纵115cm,横32.5cm。图中绘有花瓶、如意、柿子、梅花、珠宝等。柿子和如意寓意“事事如意”,瓶与“平”谐音,寓意平安,珠宝则可代表多财,正是一幅可给春节增添喜庆的吉利画。


  有趣的是,有时宫廷画家也会主动要求为新岁绘制呈交各式题材之画作。不过,必须事先禀报上级官员,获准后方可进行。


  不但专职画家,擅长绘事的皇亲贵胄、朝廷词臣们也往往于此时以进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甚至皇帝本人也会御笔绘制“岁朝图”,以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展出过乾隆皇帝的10件御笔岁朝图,分别绘制于其44岁、56岁、70岁、81岁等不同的年龄段。从内容上看,有的图绘钟馗,右上角红笔绘一蝙蝠,寓意福在眼前;有的绘有瓶、竹、灵芝、萝卜、新春大吉字条;有的以工丽画风描绘了瓶、梅、水仙、萝卜、松柏、灵芝、盆景,诗塘上题“开韶”二字;有的绘三羊开泰、梅花,羊毛的质感在方寸间表现得颇为到位,诗塘上题“履安”二字,等等。这些画作不但寓意都十分吉祥,而且展现了乾隆皇帝的雅好书画、博学多能。


´,´

  合家欢庆团圆热闹入画


  京城春节期间,商铺上板休市,街道中却依旧热闹非凡,贩卖爆竹、太平鼓、花灯、噗噗灯、琉璃喇叭等童玩的货摊生意兴隆。男女老幼或在家团聚尽享天伦,或出门拜年,观看曲艺杂技表演。这些普通百姓过新年的欢乐景象,在岁朝图中也有体现。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如意馆画家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过年合家欢庆团圆的场面。该画纵82.4cm,横55cm。图中,男女主人端坐厅堂,孩童们则敲锣击鼓、吹笙拍板,耍玩傀儡、点燃炮竹,嬉戏于庭院中。家仆或持酒壶侍立,或端送糕果,穿梭于前厅回廊里。后院妇女忙碌准备年夜饭,远处阁楼上男仆合力悬挂大灯笼。庭院火盆烧着松枝、芝麻秸,室内布置着“四季花卉”大立屏,朱几瓶插牡丹,烘托出满堂富贵吉祥的年味。


  另一件是清代著名宫廷画家丁观鹏的《太平春市图》卷描绘了一场“模拟”的农村热闹欢庆春节的情景。画卷上绘有爆竹、太平鼓、果品、鸟鱼挑摊,以及各种行业的表演艺人。松树下文士席坐品茶闲聊,朱漆托盘内置有紫砂大壶与青花碗,盛装泉水则用绿地花卉大壶。挑夫担子盛放糕点使用的是青花与描红龙纹碗、盘,均是乾隆时期宫廷用器,推知街上买卖艺人都是由宫中侍仆所装扮。


  历尘看史:皇帝亲书福字贴内廷


  清代宫中辞旧岁,并非同于民间始于“腊八”,而是在腊月朔日,即初一日就已开始。乾隆二年以后,皇帝在这天专门临御重华宫,用“赐福苍生”之笔(笔管上刻有“赐福苍生”四字),书写“福”字或有吉祥寓意的“一年康宁”、“宜入新年”等吉语,贴在内廷中的各宫。皇帝还要多写一些“福”字分赐给王公大臣,以示“赐福苍生”。


  自此开始,如各地将军、督抚有奏书抵宫,皇帝必赐以所书“福”字发给这些为大清王朝坐镇外埠的封疆大吏。待到腊月二十六七日,皇帝开始召诸王公、在京大臣、内廷翰林分日至乾清宫,由皇帝亲洒宸翰,书“福”赏赐。乾隆朝的王际华先后任职礼部、户部尚书,颇为皇帝青睐,在其任职的31年中,共获得乾隆帝所赐的“福”字24幅,已是荣幸至极。(任万平)


´,´

  书画趣闻:清宫门神画,“将军”规格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这首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诗中,所提到的“桃符”就是门神。古人认为桃木有辟邪的作用,所以用桃木制成桃板、桃符等物挂在门上,也就是门神的前身。


  每逢春节临近,上至天子百官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张贴门神像,以保家宅平安。豪贵之家的门神一般都很讲究,饰彩装金。一般宅第大门贴武门神,内室门户贴文门神。


  在清宫的年节活动中,贴门神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清代宫廷所贴门神不仅有人们常见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还有福禄门神、童子门神、仙子门神等,形象丰富多样。外朝三大殿,内廷从乾清门、乾清宫以及各宫殿无不张贴春联、门神,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庆气氛。这些门神画是在纸、绢或布上,画好后装裱到木框上。框顶安有铜挂环,用时挂于门扇上,用后摘下妥善保管,只要不污旧破损,来年仍可使用。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下来的清代门神中,将军门神画面为二武将,金盔金甲,大红战袍,手持金瓜,腰悬弓矢宝剑。右侧者白脸凤目、五绺长须;左侧者紫面环眼、连鬓虬髯。将军门神画工精丽,沥粉贴金,多用于宫院正门。其中一对绘于绢本之上的金瓜将军武门神,在灰蓝色云头背景的映衬下,沥粉贴金的盔甲显得光彩眩目。


  据悉,是否运用沥粉贴金、描画泥金是判断宫廷年画与民间年画区别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宫内对于门神画种类、用料、做法及绘制数量要求很详细。宫廷年画每一平方尺画幅,须用1克纯金完成。从所用彩画颜料规格看,将军武门神的规格最高,按当时规定“将军样者准彩画九成,福神准彩画八成,仙女娃娃准彩画七成。”


  除了武门神,文门神的形象也很多见。文门神头戴展翅纱帽,腰系玉带,足登云头朝靴,袍色左绿右红。手中托盘和头部上方“仙气”中的桃子、佛手、灵芝、牡丹、仙鹤等都是福寿富贵的象征,寓“天官赐福”之意。文门神多悬挂在宫内厅堂斋阁等处,显得既喜庆又不失文雅。(徐小青)


  多见。文门神头戴展翅纱帽,腰系玉带,足登云头朝靴,袍色左绿右红。手中托盘和头部上方“仙气”中的桃子、佛手、灵芝、牡丹、仙鹤等都是福寿富贵的象征,寓“天官赐福”之意。文门神多悬挂在宫内厅堂斋阁等处,显得既喜庆又不失文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