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渔民李声仁夫妻送红军用的摇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竹篙和橹静静地躺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窗外不远处,于都河缓缓流淌。72年前的夜里,它们曾在主人李声仁手中,一次次有力地划开水面,把红军送过河;如今,它们已完成历史使命,在纪念馆里发挥余热。

这天,有亲人来看望它们——64岁的退休医生李明荣带着13岁的养女李凤,走进纪念馆。李明荣拉着李凤的手,动情地讲起父亲李声仁摇橹送红军的故事。李凤的眼神清澈而专注,那一刻,爷爷仿佛又回到了小女孩身边,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动员其他船老板

“红军说,过不了河,就打不了‘白狗子’(国民党反动派)。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还动员其他船老板,一起送红军过河。”

李声仁1916年出生在于都,全家以打渔为生,他从小就跟着父母漂泊在河上。

1934年10月16日,恰逢重阳节。晌午时分,李声仁和未过门的妻子王九发在于都河鲤鱼潭捕鱼。岸边走来几个红军干部,高喊:“老俵,请把船靠过来。”李声仁把船撑到岸边,得知了红军的来意:当晚有大部队要过河去打国民党反动派,想请渔民帮忙渡河。共8个渡口,5个临时搭建了浮桥,剩下3个必须靠渔船摆渡。他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还立刻回家动员其他船老板帮忙。

两晚送了几百红军

“我在船头摇橹,老婆在船尾掌舵,整整两个晚上,送了几百个红军过河。”

傍晚5时许,李声仁夫妇来到鲤鱼潭渡口和几十条渔船会合。乡亲们也自发赶来,帮着送水挑担。

1小时后,渡河开始。大船每次坐10人,小船5人,来回一次约20分钟。李声仁夫妇同撑一条船,丈夫在船头摇橹,妻子在船尾掌舵。600米宽的河面水流湍急,加上夜黑风大,稍不留神就会翻船。天边渐渐泛白时,他们送完最后一批战士,手上已磨出许多血泡。

10月18日晚,只休息了1天,他们赶到最西端的石尾渡口,又送了一整夜。分别时,筋疲力尽的李声仁得到一块大洋、几斤大米和一句承诺:“感谢老俵,等我们打了胜仗,一定回来报答大家。”

被迫远走他乡15年

“那时,不知道红军要长征,我觉得他们很快就能打胜仗回来。”

李声仁没想到,红军一走多年;他更没想到,自己也被迫远走他乡,长达15年。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红军走后,船老板纷纷迁到外地谋生,李声仁也不例外。他们全家隐姓埋名,仍以捕鱼为生,漂泊在江西泰和、万安一带,春节也不敢回家。他的大儿子李明荣就出生在渔船上,直到解放后才跟父亲回到老家。

往事尘封40年。上世纪70年代,李明荣才从父亲口中第一次听到这个“送别”的故事。长大后,他没有继承祖业,选择从医。他的父亲则继续以打鱼为生,直到76岁才因腿脚不便收起渔网,把竹篙和船橹捐给纪念馆。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