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祖孙三代珍藏72年的红军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6年7月,本报长征采访组来到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参观中央红军政治部、卫生部旧址。村民朱松宝悄悄告诉我们:他家有一本红军长征时留下的册子。这让我们如获至宝。

这是一本厚厚的册子。全书32开,用钢板刻印,共约140页,每页约300字,用铜钉装订。正文字体为扁形,魏碑体,标题为楷书。

翻开泛黄的页码,我们仿佛在触摸历史。因年代久远,封面和前10余页已有些残缺。前半部分为《指导员》、《政治委员》、《政治部》等六节内容,每节后都附有“问题”、“参考材料”。后半部分为《政治工作参考材料》,汇集有《总政治部关于连队政治工作的指示》、《三中全会的政治决议》等文献资料。

朱松宝向我们讲起了这本红军册的来历。

1934年11月中旬,红军胜利突破国民党设在汝城至广东省仁化县城口的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政治部、卫生部驻扎在沙洲村休整。当地群众由于受地主豪绅反面宣传影响,不少人东躲西藏,不敢回家。

夜深了,村民朱性田、罗旺娣夫妇从3里远的大山那边悄悄回来探视情况,发现红军都住在屋檐下、祠堂里,又冷又饿。有一个女红军左腿受了伤,医生正在给她包扎。这时罗旺娣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连忙叫这位女红军和躺在门口的红军都进屋来,自己赶紧烧水、做饭,热情招呼。有位军医见罗旺娣家墙上挂有草药,还有药罐之类的东西,便问:“大姐,真不好意思,求你帮个忙,我们一位女同志的腿伤得厉害,你能给我们找点药吗?”原来,由于伤员较多,军医随身携带的药品都用完了。

罗旺娣一听说给红军治伤,便很内行地查看了女红军腿上的伤口,只见伤口已化脓,大面积表皮坏死,再不治就会危及生命。罗旺娣小时候跟着父亲学得一手治疗外伤的医术,嫁到沙洲后经常替人治伤,从不收钱,而且效果特好。这位女红军贴了一剂药,伤口奇迹般地愈合了,过了几天就可以走路了。

眼看着大部队出发,这位女红军也急着要求赶队。罗旺娣劝她再住几天,女红军还是决定随大部队一起走。罗旺娣反复叮嘱她注意防止伤口感染,并随手将一包草药塞给她备用。女红军感激不已,从衣袋里拿出一本册子,动情地说:“大姐,你真是好人,这本册子你留着,保存好,将来红军胜利了,对你有用的。”

女红军离开沙洲后,罗旺娣怕国民党报复,用红布把这本册子包了一层又一层,藏在卧房楼上门楣头一块青砖的空隙里,外面加以伪装,谁也看不出来。两人一起发誓:一、不许向外人透露半点风声;二、不许卖书换钱财;三、要保管好代代相传。

时光荏苒。1982年6月,71岁的朱性田因中风先于罗旺娣过世,临终时,他久久竖起右手食指仰着楼上不能言语,暗示罗旺娣要好好保存红军册子。罗旺娣微微点头,表示明白他的意思。

1992年9月的一天夜里,78岁的罗旺娣感到来日不多,把儿子朱松宝悄悄叫到床前,详细讲述了当年女红军送册子的经过,交待了世代珍藏红军册子的心事。“娘,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珍藏这本册子的。”朱松宝信誓旦旦地向罗旺娣保证。

1997年,朱松宝认为儿子朱君志有文化,老实可靠,就把红军册子托付给儿子保管。

就这样,一本红军册子,祖孙三代恪守诺言,珍藏了近72年之久!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