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微博为什么这样红

   微博为什么这样红?对于这个问题,我打算从我手中的酒杯说起。我以为,饮酒的吸引力不在于饮酒的过程,而在于饮酒前对饮酒后微醺状态的期许。事实上,人在醉意中也并不做难以实现的白日梦,而是虚拟地重建自身与环境。尼采将醉境形容为“对人生日常界线和规则的破坏,包含着一种恍惚的成分”。


  这里,恍惚是三重性的:对自我、对环境、对意识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与饮酒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虚拟条件下解构秩序、消除自足,并有预见地重建自身与环境,都追求生命力、戏剧感和狂喜,并都容易自我沉溺。晚年的尼采赋予酒神“面对人生苦难的重要力量”,这也是今日微博蔚为精神慰藉家园的原因——特别是吾国吾民。


  微博的价值是多元的,但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最主要的是人际沟通和公民新闻。


  微博的三种境界


  微博似乎总在叽叽喳喳,熙熙攘攘。微博的最大特点是其即时性和限定的字数,因此,其大部分内容也就成为了日常唠叨。表面上看,微博因为发表或沟通的便利性而强大,因为受益于微博的开放性,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IM等多种渠道向微博发送消息。但深入观察自推特(Twitter,微博的鼻祖)以来的微博,你会发现,用户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和朋友、同事保持联系,进而再提高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关注度。


  用户根据双向联系互认为朋友,规模化之后形成社群。网络上这样的社群是否形成很紧密的联系,目前学术界的意见还不统一。或许,他们气味相投,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甚至互相熟悉,知道别人是谁,但是他们加入社区的意图却可能是不同的,他们的结局也有差异:有的成为了纯粹看客,有的成为权威的信息或信息提供者,有的两者都不是。因此,就像野百合也有春天一样,看似繁茂的微博也藏有深深的寂寞。


  观察当下的微博生态,其人际关系构建或会呈现出三种境界的递进:


  最初的第一种境界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话题性是微博社区最大的特征,大家本身并不熟悉,因为一个话题聚集了很多人,表面上很热闹,但是话题终止就又都散开了,看似合群的相知相认,其实内心里相互还是陌生人。


  然后是第二种境界,“梦里不知身是客”,有了一定的用户体验后,融入了大大小小的社群,关注你的人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你的虚拟生活也挺现实化,同时,主体和客体的界限也不太明显,每场讨论都可以衍生继续。在这个层次上,使用者对于技术的依赖也更深,也更容易沉迷其中。


  最后,第三种境界是“柴门反关无俗客”。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一样,都会有化繁为简的过程。现在看曾经使用过的QQ、MSN、SNS、BLOG等工具,一开始,用户都关注交往面的延展、话题数量等,想有更多的好友和沟通。但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现,深交仍然比广交好,熟悉仍然比陌生好。微博也是如此。在这个境界中,由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满足感出现边际效应,用户开始呈现反思、沉溺及被技术工具异化的状态,降低交往及关注广度,重新挑选交流对象及减少关注焦点。


  每个公民都是记者


  就应用的本质来说,当前微博的主要价值还是丰富网络公民新闻的路径。


  公民新闻的最初定性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的结合:新闻传播者不仅报道新闻事实,还广泛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不同主题的讨论,寻求解决公共问题的对策。表面上看,这是大众媒介对其他领域的拓展和新闻运营理念的变革,然而,其核心却在于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实践。


  尝试一下用IT时代的大历史观来观察。自互联网全面介入人类的媒介化生活以来,公民新闻这一核心理念得到了更为有力的弘扬。从早期的“德拉吉报道”一类凤毛麟角的个人实践,演化为如火如荼的以公民新闻为旗帜的网络运动,并因此诞生了数以万计的“公民新闻”网站。譬如美国的一个鼓励普通人发布新闻的“NowPublic”网,正在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通讯社之一;从2000年开始起步、倡导“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的韩国网站ohmynews.com被认为是公民新闻网站中做得最成功的典范。而在最近的四五年间,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在全世界的兴起,无疑成为网络公民新闻的最新和最强大的推进器。Twitter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可以同时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可以将自己的最新信息和意见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和出版,这种以随时、随地、随性为主旨的信息发布面向着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使其具有无可比拟的公民新闻的社会平台价值。公民新闻的概念在2000年后就传入中国,但是其核心内涵在网络上的实践,却在更早就产生了雏形,其本质与互联网精神更是一脉相承。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大发展就源自BBS的滥觞,而BBS在中国的价值,更接近公民新闻而非网络人际沟通。进入2000年后,由于公民新闻概念的传入,以及大量新型网络应用服务的普遍繁荣,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趋势。BBS、博客、播客(视频分享)、移动互联网、IM,今天则是微博占据着信息发布的要冲,虽然在短时间内微博的服务还存在着有关信息控制和旨趣定位的双重争议,但我以为,微博的内容生产迟早将成为公民新闻的最主要来源。


  我曾经说过,网络已经逐步取代传统通讯社的功能,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通讯社能像网络一样,如此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说、无人不言。而支持这一变革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网络公民新闻。由于后者的存在和迅猛演进,使得网络像一个“信息MALL” 一般,形成了一个多维的信息交换平台。更早一点,我在2001年时提及,网络并不是第四媒介,而是 “跨媒介、跨资源、跨应用的泛媒介”——媒介平台,今天它的确已经成为了媒介的媒介。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使得媒介的核心重新回到了人,回到了人的连接、生活和社会行动。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百眼巨人(Argus Panoptes),使得人类社会变身为明察秋毫的知性统一体。在社会建构中,网络已经具有了毛细血管的功能,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每个组织、细胞的深处,开始变身为全方位、全视角、全功能的社会广场。


  微博,看来正是如此。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