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建筑群成为2011中华文化游出发地

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的主题定为“中华文化游”,并定于2011年1月1日在河南、江苏、福建、山东、贵州五省联合举办“2011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河南成为全国“中华文化游”的首发地之一。
活动时间:2011年1月1日
活动地点: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主办单位:国家旅游局 河南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河南省旅游局 郑州市人民政府
2011,河南将迎来文化游高潮
近日,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的主题定为“中华文化游”,并定于1月1日在江苏、福建、山东、河南、贵州五省联合举办“2011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河南成为2011年全国“中华文化游”的首发地之一,并于2011年1月1日上午在登封举行启动仪式。
据悉,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河南省有丰厚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河南 壮美中原”已经叫响全国,在此次启动“中华文化游”对河南旅游走向世界意义重大。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中华文化游”中最为璀璨绚丽的亮点。2011,河南将迎来文化游高潮。国家旅游局为什么选择河南?河南的文化旅游为即将展开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给力?记者采访了省旅游局领导及相关专家。
国家旅游局为何选择河南?
“中国旅游看三南”是多年前中国旅游界的一句流行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云南已经成为欣赏多彩民族风情的旅游大省,海南更是以大海沙滩的度假形象成为游客热捧的旅游目的地。只有河南处于一个颇为尴尬的地位——不温不火,享受着人们说的“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微妙讽刺。
但河南的历史机遇马上就要来临,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的主题定为“中华文化游”,并将河南定为2011年全国“中华文化游”的首发地之一,这正是应了一位专家的预言: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寻求深层次的心灵回归,文化旅游将成为主导,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应时而出。
国家旅游局为什么选择河南作为全国五个文化游启动地之一呢?有专家分析说,河南厚重的文化资源使河南名列其中。河南是个旅游资源大省,但从本质上来说,河南的真正优势不在自然山水,而在文化丰厚。在旅游界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想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到上海去;想了解600年前的中国,到北京去;想了解3000年前的中国,到西安去;如果要感受上下5000年的中华文明,追溯中华民族之根,就不能不到河南。”河南俯拾皆文物,遍地皆故事。“三皇五帝”等人文始祖均与河南关系密切。全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中,河南占四个:安阳、洛阳、开封、郑州。河南还拥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约占全国1/8。河南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海外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是海内外众多中华子裔寻根谒祖之地。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圣贤文化、古都文化、姓氏文化、寻根文化、武术文化等共同构筑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和多元。长期以来,河南省重点推出的“古、河、拳、根、花”就是围绕文化资源打造的经典线路,而叫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品牌,如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及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就是依托中原文化开发的知名旅游景区。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也是国家旅游局选择河南的原因之二。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加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旅游业是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从2009年起,河南省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全省每年安排资金1亿元,2010年至2012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发展壮大旅游业。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3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59.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0.7%。
建设中原经济区
文化旅游当先行
“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兴,必须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发挥河南文化的作用。”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卢展工的意思是提醒大家,文化是中原经济区最重要、最显著的优势之一。他的话也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打开了新视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软实力变成硬支撑,让亿万群众衣食丰足,迈向文化小康。
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20%,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已超过5%,与之相比,河南文化产业3.2%的份额比例,既意味着差距,也意味着潜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为中原经济区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但能够做大GDP,还能够做优GDP。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当前,河南“调结构”的任务异常艰巨,要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发展文化产业无疑是重要的抓手。”省旅游局局长范修芳谈起文化旅游,认识深刻。
“文化与旅游是无法分开的,旅游让文化生动,文化让旅游丰厚。河南这几年在文化旅游产业化上,做了很多文章,有的文章很光鲜。”省旅游局副局长何琳告诉记者,借助于“2011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我省将充分整合“少林”、“太极”、“老子”、“黄河”等特有文化品牌,以“中华文化游”为主线,切实发挥旅游节庆活动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中的积极作用,精心策划“2011中华文化游·河南文化体验年”系列主题节庆活动。不断掀起河南四季旅游的高潮。
近几年,河南在文化旅游产业化过程中,也做出可喜的探索。借助了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影响力,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用世界相通的音乐和舞蹈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示、阐释了少林禅武文化,令观众震撼。
旅游振兴,品牌带动,项目先行。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品牌带动,以提高景区品位、挖掘景点内涵、拉长产业链条为主要举措,打造了一批旅游精品。着力打造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黄金线路。龙门石窟景区开展夜游项目,少林寺、清明上河园景区分别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型实景演出,其中龙门石窟、少林寺年门票收入已分别突破1亿元、1.5亿元。
“一业兴带百业旺。”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难得机遇。在开封,络绎不绝的游人为汴绣、官瓷等民间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登封,少林医药、少林宝剑、少林禅茶、少林禅果等一批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每年为当地带来直接收入超过亿元人民币。
文化与旅游携手并进,将为中原经济区的宏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