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文童试卷与古代科举防弊
这是一份清末光绪年间凤阳府寿州文童胡敏修的乡试卷,黄宣纸,高26厘米,统卷无隙,全长2米余。右上角钤有“初复”和“第叁图名”字样,中间有竖长方格双线蓝框,内写“寿州”二字,其下有两个双线蓝圆圈,内注“文童”二字,再其下便是一贴糊于卷上并钤压有“关防换坐”四字的蓝框印戳记及考生姓名的一张糊名纸。在糊名上同时又钤压一枚凤阳府的朱墨厚边四方官印。从这份“文童”试卷的对策题上看,该试卷具有清末废科举制时改“试史论”为“时务论”的革新特点,并以“糊名法”与“誉录法”两种办法防弊。使该卷又极具文物价值。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朝廷简选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隋,经历1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直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布废除)止。其实,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已是科举的雏形了。当时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为“中正”,在这些“中正”里按其才能分为九等供政府选用。由于没有经过严格考核,世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文帝才得以废除,改行科举制度,矫正了按门第取士的弊病。历代学子为取仕,考场作弊的现象也随之而生,防止作弊的各种“关防”手段也就出现了。笔者所展示的这份清末文童试卷就是融“糊名”与“誉录”两法于一卷的防弊范例。
“糊名法”始于唐武则天时期,当时考生在考试时,先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用纸把自己的名字糊上,待考官阅卷完毕,确定取录与否及名次后,再揭开糊纸才得悉取录人的姓名。这种办法主要目的是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此防弊办法一直沿用到明清,并逐步周密和完善。
“誊录法”最早始于宋代,即考试完后,由专人把所有考生试卷通通誊录一遍,然后再按誊录卷评阅,避免了以考生笔迹进行判断而徇私的弊端。《能改斋漫录》记载:“(宋)仁宗时有糊名考试之律,虽号至公,然不绝其弊,其后袁州李夷宾上言,请别加誊录,因著为令,而后识字画之弊绝。”
除此之外,古代科举防弊办法还有如下几种:
“棘围截遮法”。始于唐宪宗时。为防止考场传递作弊,在试院的围墙上插满棘枝,防人翻越。
“移试法”。始于唐真宗时。凡考生与考官有亲戚关系者一律移到别的考官下考试,以避嫌疑,防止徇私。
“锁院法”。始于宋代。在试题拟定后,考官到指定地点集中,严密封锁,不准与外界接触。待考试时,考官与考生同赴考场,考生入场进行锁院。锁院时间历代不一,一般只3天,但有的乡试锁院多至50天,吃喝拉撒都在里面。锁院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考官受贿而向考生透露试题。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