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书法名家泛舟西湖 重现写九习俗

  本报讯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在2010年冬至日,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在西湖游船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派对”,并留下这幅诗意盎然的字。王冬龄、高法根、白砥、韩天雍、斯舜威、管怀宾、王天德、花俊、储楚、鲁大东等十几位书法大家在湖上尽情挥毫,用这样风雅的形式为书法祝福,并共同期待来年的春风。

  “书法不能再陷于汉字文化圈内孤芳自赏,它必须走向世界,誉遍天下。”这是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的宗旨。去年,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在平安夜推出了“祝福书法”的现场活动,今年,他们选择了冬至这个传统节日。在游船上,十几位书法大家每人写一笔,留下了“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大字。

  “写九”习俗产生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手绘制了一幅《九九消寒图》,上面书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道光皇帝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并注明阴晴雨雪的情况。这种方法传到民间后,逐渐演化,有作“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也有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还有“待柬春风重染郊亭柳”。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雁字作省去两笔的草体),合起来八十一画。每天用红笔描一画,等到九个字都描完,春天便来临了。

  “书法在今天必须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个电脑取代笔的时代,书法可以让手指的神经末梢更加敏感!”王冬龄一上来就从现代人最关注的养生学出发,点出传统书法的精妙。中国美院副院长高法根在西湖游船上直接吟诗一首:“冬至晴和冰霜少,微风吹水船轻摇。群贤聚叙逸兴发,诗意墨香满湖绕。”

  来自瑞士的书法家尤丽告诉记者,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书法具有一种独特的运动美感。“欧洲人也许看不懂中国字背后的意义,但我们会觉得写字时身体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美的韵律。”这位金发碧眼的瑞士美女不仅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一手毛笔字更是胜过很多中国人。

  “书法的国际认知度还很少,”中国美院书法系教授韩天雍说,“国外的艺术圈更关注现代艺术作品,所以怎么让书法融入国际艺术的话语圈,是我们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成员义不容辞的使命。”

  本报记者 郑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