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久藏深宫:作为政治权利的象征和礼器使用
■专题: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宣铜部分
■地址:故宫博物院
在当下的收藏热中,宣德炉以其独特的制造工艺、古朴雄浑的造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热捧。目前,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永乐宣德文物特展中,在最后一章宣铜篇里特别介绍了集明代艺术大成的宣德炉。
文博界对宣德炉一直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真正宣德年间制造的铜香炉可能存在,但极为罕见,目前所见署“宣德”款的铜炉,大部分为明中叶以后仿造。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世间根本就不存在宣德炉。文博界的激烈争论,更是给宣德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最终,故宫博物院宣德炉研究专家李米佳经过多年研究,从独特客观的角度梳理史料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宣德炉是泛指具有“宣德”款及按明代宣德铜器的用料和冶炼方法铸造的铜炉。按照这一标准,展览中选取了具有“宣德炉特征”的明代铜器向公众展出,从实物(铜质、图形)的角度来佐证了李米佳的新观点,引起了国际研究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使宣德炉的研究跃上一个更高的平台。现在就让我们撩开宣德炉的“神秘面纱”,步入宣德炉世界。
铜冲耳乳足炉
这件展品是宣德炉中最常见的冲耳乳足炉。这尊冲耳乳足炉器型古拙周正,各部分比例适中,制作精良,包浆厚重自然,采用古老的失蜡法铸造。
据明吕震所著《宣德鼎彝谱》记载,明宣德三年,宣德皇帝收到暹罗(泰国旧称)国王进贡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黄铜)。宣德皇帝认为郊坛、太庙及内廷陈设的鼎彝祭器式样鄙陋,于是下旨,敕令工部及礼部官员利用暹罗的贡铜铸造鼎彝祭器。工部及礼部官员组织中国工匠以风磨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锌和锡等金属,并采用我国传统的失蜡法铸造,经过6至12次烧炼,铸造出铜质特别凝重精美的铜祭器。由于宣德皇帝下旨铸造的这批铜祭器,主要功能是焚香祭拜之用,因此后人统称其为“宣德炉”。
宣德炉是作为政治权利的象征和礼器使用,为统治者和天下民众所敬重,故而其造型多按照古代青铜器、《宣和博古图录》和各名窑瓷器造型典雅者为铸造蓝本,不是出于铸造者的臆造,这件冲耳乳足炉的造型,是以宋瓷中哥窑的双耳三足小炉为蓝本铸造。
宣德炉在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一个原因是因为宣德炉选料考究,铸造精良,艺术造型精美绝伦,使我国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水平。另一个原因就是宣德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人们从“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出发,祈求神灵保佑安宁生活永驻,从而赋予宣德炉美好的寓意。
珍品缂丝唐卡画面中的宣德炉
这是一件“大慈法王”缂丝唐卡,是西藏拉萨罗布林卡收藏的一幅珍品,属国家一级文物,原来一直供奉于色拉寺,是色拉寺的镇寺之宝。很多参观者看到这件展品不禁要问:“展示宣德炉,为什么还要展示唐卡,唐卡和宣德炉有什么关系?”如果您仔细观看这幅唐卡,就会从画面上发现在大慈法王的旁边就有一尊宣德炉,这件展品为参观者展示出历史上真实的宣德炉是什么样子。
“大慈法王”即释迦也失,是宗喀巴的亲传弟子,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曾作为宗喀巴的代表赴内地讲经传法,是黄教在内地的第一个传播者,被永乐皇帝授予“妙绝圆通慧慈普英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的封号。宣德九年(1434年)又被皇帝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昭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据西藏有关专家考证和《佛寺游》记载,“此幅唐卡应该是宣德九年皇帝加封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时赐予他的”。同批御赐的物品还有佛经、佛像、法器、金银等。
在唐卡画面里,“大慈法王”像右侧的几案上,摆着一些物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只体型较大的香炉。这个香炉是圆鼎式造型,平口外侈,收颈,鼓腹,三只乳足较高,足根部有如意头装饰。香炉颈下部有一周弦纹。香炉的朝冠耳较大,起自颈部。盖钮为一硕大的狮子造型,神秘生动,引人注目,盖外沿饰一周莲瓣纹。这件香炉器型古拙周正,各部分比例适中,制作精良。从这幅唐卡的来源和受赏时间分析,几乎可以肯定,唐卡中的香炉就是当时宣德炉的真实写照。
内坛郊社款铜蚰龙耳圈足炉
这是一尊明代的铜蚰龙耳圈足炉,这尊香炉炉身为圆形,接近于簋。炉平口外侈,收颈,鼓腹下垂,圈足外撇。在颈部铸有双环耳,收于腹鼓处。炉身外底饰凸雕双龙纹,二龙逶迤团成一个圆。这尊香炉造型规整、顺畅,小巧中透出大气。厚实的平口,古拙的双耳,加上高度和角度均恰到好处的圈足,使整个器物古意盎然又充满灵性。虽然使用的痕迹明显,香炉皮壳却毫发未损。
这尊香炉最为特别之处在于,铸有减地阳文四字楷书:“内坛郊社。”从这些字分析,此炉应是在内郊祭祀时使用的。此外,炉底款识外围绕二龙图案,很有讲究。龙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各朝各代的帝王都拥有龙的化身,但是从分析清宫旧藏的宣铜器和明代的宣铜器中发现,明清两朝龙的造型不尽相同。这尊香炉炉身所雕二龙的龙纹雄劲有力,龙发从两角间前耸,呈怒发冲冠状,张口,龙眉向上,细脖,是比较典型的明代龙的形象。其中一龙的龙尾似蛇尾,更加符合宣德时期龙的特征。而清代的龙形刻画与此粗细有别。因此,2010年1月耿宝昌先生鉴定此器为明代器物。
´,´
铜戟耳圈足炉
这尊铜戟耳圈足炉是清宫旧藏,为清康熙年间制作。此宣德炉为盏式,鼓腹,口略外倾,圈足内缩。腹左右各饰一戟耳,亦似抽象夔形。器外底有减地阳文楷书“康熙年制”款。
对于这尊宣德炉的造型,收藏者可要用心记住,因为此炉具有典型的清康熙朝官方制器风格,可作清代宣铜器的断代标准。流传下来的清代宣德炉,凡盏式造型的多配戟耳或狮耳。据《宣德彝器图谱》所载图式及相关资料,戟耳炉又分为渗金装饰、戟耳鎏金和无金饰三种类型,本器为康熙朝仿制的无金饰类。
铜台几式炉
这是一尊与众不同的宣德炉,如果不是讲解员介绍,参观者谁也不会相信它也是宣德炉。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宣德炉都是香炉造型,要么圆腹大肚,要么为盏形,而此炉器形状却似台几案一般。这件宣德炉平口,方足,不施金彩,器外底有减地阳文一行六字楷书“大清雍正年制”。炉附铜座,配黄绢面木匣。木匣外有受赏人的签题“世宗御赐”,表明了这件宣德炉不同凡响的“身价”。
据《宣德彝器图谱》所载,台几炉是仿照宋定窑瓷器款式铸造的。而雍正器又是按《宣德彝器图谱》所载样式仿造,甚至连款识位置和书写格式都无二致。从这尊宣德炉我们可以看到此炉的器形非臆造,而是有据可查,从宋定窑至《宣德彝器图谱》再到雍正宣铜器,一脉相承。
明宣德铜钹
这件明宣德年制的铜钹藏于青海省博物馆,为青海省瞿昙寺所有。
青海省瞿昙寺藏语称“卓仓拉果丹代”,亦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曲坛乡。该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也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其总体结构布局与北京故宫雷同,人称“小故宫”。瞿昙寺以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精美壁画而著名。
这件铜钹为铜合金质,体量较大,形制规整。两只铜钹顶部均刻有双龙戏珠纹及“大明宣德五年内加金银造”铭文。铜钹铸造工艺精湛,音响效果极佳。该铜钹是明宫廷赏赐给瞿昙寺的御制品。
如果从使用功能上看,铜钹属于响铜系列,而响铜的历史始自青铜器时代。再从这对铜钹的材质上看,至少在宣德五年,响铜材质已转变为黄铜合金,这与《宣德彝器图谱》中记载的,宣德三年所铸铜炉用料加入金、银等相吻合。另据记载,宣德五年赞善王欲建佛寺,求赐颜料,遭到明宣宗的拒绝。可是同年却赏赐给瞿昙寺一对铜钹,以此足见瞿昙寺在当时具有特殊的地位。
´,´
明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
明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为簋形器。口外侈,收颈,鼓腹,左右饰兽吞式双耳,圈足。器表饰嵌银丝蝉纹,颈、足饰回纹,颈下饰蝉纹。
这尊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器形古朴典雅,各部分比例适中,制作精良。尤其是一双兽吞耳,神秘生动。宣德炉最初是按照古代各种名器式样铸成的,并非出于工匠的臆造,所以在宣德炉的造型中青铜簋式造型是应有式样。这尊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器身所铸蝉纹即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
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的铸嵌工艺精湛,在岁月的侵蚀下仍然不失原有的风格,十分难得。1977年10月,耿宝昌、王文昶先生鉴定这尊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为明代。
附黄条铜冲耳乳足炉
这件展品是宣德炉造型中最常见的冲耳乳足炉,这尊铜炉为圆鼎式造型,直口,收颈,鼓腹。三只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三行六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这尊宣德炉与其它的宣德炉相比较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附有黄条:“嘉庆四年正月初六日收梁进忠交古铜炉一件。”很多参观者纷纷询问:“黄条是什么?”黄条是过去宫廷里系在器物上的黄色纸条,黄条的内容通常记载该物的来源、安置地点等事项。因此黄条在鉴定文物中的作用是可以给旧藏文物一个较明确的身份。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铜器的黄条内容来看,嘉庆朝收进宫中的宣铜器较多。不过通过黄条鉴定宣德炉的年代时需要注意的是,黄条反映的不是铸造内容,而是“收进”内容,所以在断代上不能把黄条与实物归属于同一时期,而只能说明实物至少不晚于黄条时期。
通过年款,认识宣德炉
喜爱收藏的朋友一定知道,当我们判断一件藏品的年代时,认识年款是必不可少的。在制作的器物上题写帝王年号款识自明代开始流行,这种帝王年号款识俗称“年款”。宣德炉的年款大部分是铸款,少数为刻款。从字口的边角痕迹可以看出,圆润者为铸,锐利者为刻。款识位置一般分布于器外底,也有个别的在内底、口沿等处。
明代年款有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两种。篆书题写的年款自明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均有。用篆书题写的年款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楷体题写年款,一般为“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字样,宣德年款形式为宣德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
就宣德炉而言,认识宣德炉的年款是判断宣德炉真假、年代的重要标准。宣铜器的款识有数种。目前流传的宣德款有“宣字”款、“宣德”款、“宣德年制”款、“大明宣德年制”款四种。宣德炉的年款书写风格以减地阳文楷书为主,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其它还有阴文楷书、单框阴文篆书等。款识风格因书写者而异。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高江邨之宣德鳅耳诗注中,曾将宣德款的书写者指向明初的书法家沈度。沈度是当时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曾被永乐皇帝誉为明代的王羲之,因此明代宣德炉的款识具有台阁体的书法特点。清代流行榜书。榜书,古曰署书,今称擘窠书。榜书是很难书写的一种字体,从清代铜炉的款识上可以看到,要将榜书缩小在一个小小的方寸之间,真正能做到完美的很少,甚至连清宫造办处的作品也很难做到笔笔精妙。就清代康、雍、乾三代来说,铜炉款识在间架结构上很难有榜书风格,笔道上也过于纤细。康熙时因时代较早,书体风格尚受明代台阁体书法影响,榜书秀气有余而气势不足。雍正款榜书最好看,字体或长或方,但更接近于宋体。即便如此也做到了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乾隆款榜书最难看,结构松散,体量不匀称,线条轻重及粗细也无变化。
明双耳活环鎏金铜瓶
这件展品是藏于青海省博物馆的明宣德双耳活环鎏金铜瓶,如果按照故宫博物院研究宣德炉的专家李米佳给出的宣德炉定义——宣德炉泛指具有“宣德”款及按明代宣德铜器的用料和冶炼方法铸造的铜炉,那么这件展品是典型的“宣德炉”。
双耳活环鎏金铜瓶为铜质,通体鎏金。瓶器型硕大,造型规正,鎏金厚实且成色高。瓶束颈,重腹,圈足,颈部双耳云形,联套活环。直口处阳铸“大明宣德年施”款。这件双耳活环鎏金铜瓶曾经为青海省瞿昙寺所有。
据《青海方志资料类编》记载:“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内,钦建隆国殿,赐予宝器极多。……瓶、炉、香案,皆宣德佳制也。”此双耳活环鎏金铜瓶即为当时皇帝赏赐的物品中的一件。这件双耳活环鎏金铜瓶制作工艺精良,汉铭文书体,显示出皇家铸造的雍容华贵之态,为研究明宣德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和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同时,此瓶身充满了浓郁的青铜器元素,如口部造型来源于战国早期的扁壶,双耳套环、内收的高圈足及肩部凸起的火纹又与西周早期的罍几无二致。故宫博物院宣德炉专家李米佳认为,根据明吕震《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的记载来看,这件双耳活环鎏金铜瓶,就是参照《宣和博古图录》等书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青铜鼎彝等样式铸造的器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