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厂区改造中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
中国工业遗产是中华民族走出漫长的自然农耕时代,迈进近代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旧工业厂区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生产模式而渐渐废置。将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不但能节约资源和市建成本,重现场地的历史记忆,也能为旧厂区注入新的活力。
工业遗产保护源于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这一学科使人们萌发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伴随工业考古学的兴起,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社会关注迅速增多。一些工业化国家,包括德国、美国、法国等纷纷开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从世界范围看,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博物馆模式。对于非常有历史价值、工业代表性、保存较完好,同时占地不是非常大的工业遗产或是需要严格保护的工业遗产,可以考虑用博物馆的模式来开发,以使工业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最有效的维护。如在德国的鲁尔区,用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的工业遗产以亨利钢铁厂、措伦煤矿和关税同盟煤矿-焦化厂较为典型。亨利钢铁厂建于1854年,1987年倒闭。目前该厂已经变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设计了一个儿童可以参与开展各种活动的场所 。
2.公共休闲空间模式。对那些占地面积较大,处于居民区,其厂房、设备等具有较大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可以考虑将其改造为景观公园,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就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遗产废弃地进行再利用的先例。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建在著名的蒂森钢铁公司所属的北杜伊斯堡钢铁厂,1985年停产,它曾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现在亦被改造为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公共游憩公园。废旧的储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堆料场被设计整修为攀岩者的乐园;一些厂房和仓库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都开始利用这些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进行别开生面的演出活动 。
3.创意集市的开发模式。许多工业遗产内部可能已经没有多少遗留物了,但是房间宽敞,有工业文明的气息,成为艺术家们的青睐的创意场所。因此,将这类工业遗产开发成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是再合适不过了。如2004年底完工的“八号桥”一期工程已经成为上海时尚的代名词,通过对建于20世纪50-80年代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制造厂8栋厂房的重新规划和定位,搭建起上海创意产业设计的最佳交流平台 。
4.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对位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改造潜力的工业遗产,可考虑对其进行集购物、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开发。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煤气厂有4个硕大的储气罐,第一个被改成了300间的总统套房,第二个被改成了5A级智能商务楼,第三个被改成为一个大卖场,第四个被改成了娱乐中心,这4个煤气罐由此成为当地的旅游名胜。
台山净水厂,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五一路,占地面积9.77平方米,建于1920年。设计净水能力2.4万立方米/日,原水来自凌水水库,通过加压送到水厂。2000年沙河口净水厂建成,台山净水厂停用至今。
净水厂内保留有当年的全套净化水设施。有过滤室、混药室、沉淀池、反应池、进水井、配水池、净水池等。过滤室地下一层有管廊,送水泵2台、压力泵1台,地上一层有值班室、过滤室、氯气室;地上二层为2个投药池、仓库等。
净水厂虽已停用10年,但净水厂院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虽地处市区,但闹中取静。建议将其改建成大连净水公园,总体保留原有空间形态和格局肌理,利用生态理念和生物技术,运用景观设计手法,使其成为大众游憩活动的遗产景观。
建议将生产厂房、化学沉淀池、净水池以及各种生产管理设备都有机地利用起来。净水厂的急速过滤室可以建成大连城市供水博物馆;地上二层可改成咖啡屋;沉淀池可以改建成公园里的水生动植物园;混药室可以建成环境教室,了解眼前水生植被的特点、作用;净水池可改建成环境游乐场;被腐蚀了的净水设备倒在园内自然形成了工业雕塑。
净水厂的过滤室可以建成小型大连城市供水博物馆。大连是中国最早的供水城市之一,早在1879年(清光绪五年),清政府在旅顺北八里庄修建龙引泉水源工程,在中国城市供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而且大连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城市,通过建立供水博物馆,可以对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教育,从而对促进节能型社会建设和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改建部分要基本在内部,这样在保证了工业遗产能够原真地传递工业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又为休闲游憩提供了独特、鲜明的基础设施。不但可以成功保存工业遗产的风貌和历史信息及部分功能,还将一块原已死气沉沉、活力尽失的地方改造成一块生态净水教育的场所,唤醒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因此,对旧工业厂区的更新,不仅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保留部分工业遗迹,也不仅仅是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改造和再利用,延续城市文脉,保留人们的集体记忆,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