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造青山关长城古堡旅游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山关长城古堡

迁西县青山关长城古堡旅游区自2002年启动开发以来,累计投入5500余万元,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以长城文化为大背景的休闲度假旅游区。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科学发展模式试验示范工作的要求,迁西县稳步推进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9年,青山关景区接待游客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79万元,2010年接待中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

以保护文化特质为大前提,注重对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

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成立由迁西县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文化、旅游、宣传、环保、林业、矿管和所在乡镇为成员的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对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督导。

划定保护区范围。试验示范点坚持以保存长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科学划定遗产地保护范围,总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规划核心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同时,确定青山关古堡度假村、藐菇山庄、八面峰长城为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存。

加强教育引导和宣传。向周边群众和广大游客广泛宣传长城文物保护知识,让大家了解其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提高广大群众保护长城文化遗产的意识。强化制度约束。根据《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青山关古堡消防安全制度》、《青山关旅游区游客游览指引》等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三是设立青山关长城保护专项资金。每年从景区旅游开发资金中拿出20-30%专门用于长城、古堡、水门等重点部位的修缮、复建和保护。

规范旅游行为。为了避免生产经营对长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在划定的长城旅游保护区域内,除了禁止开山采石、工程建设等行为外,还对游客的长城游览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通过印发《游客须知》、《游览指引》和设置警示牌等形式,杜绝游客对月亮城、七十二券楼、古堡城墙等重要景观设施进行徒步攀登,避免大规模客流对长城文物的人为破坏。

深入挖掘青山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对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为了实现对青山关长城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试验示范点根据青山关资源特点,围绕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理清开发思路,找准市场定位,提升服务质量,精心培育和打造青山关长城旅游品牌。

高起点编制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聘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与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家明指导编制了青山关长城古堡旅游区修建性详规,对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规划范围、主题定位、功能定位、重点项目、市场开发、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科学的界定。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聘请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我国著名旅游专家刘筱秋等知名专家学者为青山关景区特邀顾问,对青山关景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指导。其中董耀会先生先后十一次对青山关长城进行实地考察,为青山关长城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有效保护长城文化遗产的历史原真性。对核心区域青山关长城古堡和藐姑山庄进行保护性开发。为避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对长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对青山关古城堡、藐姑山庄规划区内的40余户原住居民,采用房屋产权置换的形式进行了整体搬迁。投资340万元,对城堡内部进行了全面清理,在不改变居民古建筑外观、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内部结构进行了整修加固。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部分古建筑进行还原性复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严格按照文献原始记载,对青山关保护区范围内的把总署、青山寺、青山客栈、青山居、藐姑山庄等文物古建进行了还原性复建。

打造高品质长城文化旅游区。改造重点区域内部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按照明代边城民居建筑风格对长城古堡和藐姑山庄的房屋内部设施进行改造,使之既保存民居古建的文化符号,又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功能,形成兵营、衙署、钱庄、店铺、驿站、茶馆、酒肆等景观设施,再现明代边城的原本风貌,并利用原有民居装修仿古客房20余套。与此同时,在保持与长城文化大背景协调统一的前提下,配套建设了藐菇山庄、青山会所、青山友吧、激情广场、门景区、旅游停车场、环保厕所、贵宾停车场等基础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开发长城游览项目,增添景观亮点。为减少游客直接攀登对长城的破坏,在长城古堡内修建观景台,投资50万元,在塔沟内与长城平行修建了一条2000米的长城游览登城步道,使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长城、认知长城、体验长城,为青山关长城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注重细节打造,提升景区品位。开发建设青山关长城古堡旅游区伊始,即遵循“细节出精品、细节定成败”的核心原则,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相关建设改造提升方案,大到景区规划设计、谋篇布局、功能设置、综合治理,小到背景音乐选用、花木砖石栽放、导引标识制作,均力求做到恰到好处,相得益彰,精益求精。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为了改变青山关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规模小、整体开发水平低的局面,积极推进旅游投资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实行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和引导县内外民营资本通过收购、参股等形式参与旅游开发,努力构建“大谋划、大项目、大投入、大发展”的大旅游格局。2008年,青山关景区通过转股的方式实现民营资本控股经营,3年以来共实现项目融资2.1亿元,为青山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以旅游市场宣传为平台,实现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设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利用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报导,组织召开旅游推介会等形式,全面宣传迁西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广引客源,提高青山关长城古堡旅游区的综合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青山关长城文化的影响力。自2009年青山关长城被确定为科学发展模式示范点以来,先后在《中国特产报》上发表了“叩开产业转型科学发展之门——迁西县依托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纪实”、《中国旅游报》上发表了“唐山市迁西县:实施六大战略构建生态休闲旅游大格局”、《渤海早报》上发表了“名山奇观尽显迁西旅游优势”、《唐山劳动日报》发表了“诗意山水,画境迁西——迁西依托旅游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纪实”等,并在自由自在杂志十一特刊中做了宣传专版《诗意山水,画境栗乡——迁西》,着重介绍了青山关长城古堡旅游区。2010年9月,北京电视台派出摄制组到青山关长城拍摄,编辑成新闻播放。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广泛宣传,青山关古长城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大大提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实现青山关长城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效益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