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谱的实验罗中立奖学金获奖画册序言
要评价罗中立奖学金的性质是困难的。这个奖项的命名人罗中立先生本人的情况就相当复杂。作为艺术家,他首先是以名作成为新时期美术的标志性人物,就1949年以来渐渐完善的官方全国美展体系的价值标准而言,这个起点处的罗中立是完美的典范。然而在此后三十年的个人生涯中,罗中立走了一条非常个人化的道路。他的绘画风格由象征性的乡土情怀,进入到对民间生存游戏的基因考察,渐渐拥有了民歌般的俚俗甚至狂放,与沉重正统的学院和官方标准渐行渐远;其作品的消费去向也更多地依赖私人收藏和当代艺术市场,而不是全国美展系统。作为教育家,罗中立主持下的四川美术学院呈现出对当代艺术江湖的亲和友善状态,成为不少重要的当代艺术人物的落脚点,也是当代艺术界新锐的重要供货渠道。而这个奖的资金来源,在不同阶段都是由私人收藏家所资助,其支撑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个人的信任度。
以上要素,使罗中立奖学金的内在价值标准呈现多元化。这种多元并非静态并存,而是多种力量的角力和纠结。历年来罗中立奖学金的评委来自三种身份:活跃的当代艺术家;重要美术学院的领导者;批评家甚至于艺术市场中的操盘者。这种格局正是当今中国艺术交错现状的缩影。
中国艺术自古有雅俗之分,文人雅致传统和民间俚俗传统总体上并行不悖,时或往来。自19世纪末根本分裂,西风来袭之外,更有20世纪左翼文艺和现当代艺术的引入。其间几经消长,斗争磨合,在1978年之后形成几股力量并存的局面:
以社会主义革命文艺思想和西洋写实艺术为主的技巧相结合成为正统艺术体系,主要依托全国美展模式来操作。
传统文人艺术在新时期复兴后,在画院制度之外又获得了成长起来的民间资金的支持,自成一套生产/消费的体系。
传统的民间艺术则一方面依靠现代民族国家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项扶植,另一方面依靠旅游经济来维持。正在形成中的非传统的新民间艺术则更多地处于无人关注的野生状态。
现当代艺术和欧美艺术思潮联系紧密,主要依靠现代展示制度和艺术市场来操作。
当前这四股力量之间既互相分隔,也互相影响和渗透。有时也能看到正统的全国美展体系中吸收了民间、传统乃至现代手法创作,而其成功者也能转身进入当代艺术市场;新文人画家既不绝对拒绝正统体系,也不拒绝现代商业操作和展示模式了;现当代艺术阵营则更主动地从传统艺术和民间活力中吸纳营养。可以说,一方面边界存在但并不清晰。另一方面,虽然过渡地带很宽,但是脉络之间的分野依然若隐若现。
当代中国的美术学院正是在这种语境中定位自己的工作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现当代艺术大规模兴起之前,美术学院就已经是传统文人艺术与西洋写实艺术、革命文艺并存的空间,全国美展中的精品往往是来自学院画家。同时,对民间艺术的吸收学习、整理、抢救、研究和再运用的工作,除了由群艺馆系统支撑之外,也很大程度与学院的活动有关。三十年来活跃的当代艺术家,绝大多数也是来自美术学院。如果不过分追求准确,我们可以粗略地说,如果这四股力量分别由美协、画院、群艺馆和画廊来表征,那么学院在这其中就是一个连接项,学院中正在教学和学习的人,都同样承受着不同力量的牵引。从趋势上看,全国美展体系依然是主流,传统文人艺术老而不僵地守住了地盘,民间艺术的影响正在缩水,而现当代艺术的影响正在越来越大。
罗中立奖学金也因此注定面对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它所设定的奖励范围是今天的在校生,他们自然地包含上述多样的取向。从投稿的多种多样的作品来看,各种倾向均匀地分布在各大院校。有的作品似乎可以直接参加全国美展,有的作品似乎已经成熟到直接可以在当代艺术市场上流通。近年来当代艺术教育进入美术学院,其效应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同时,活跃的当代艺术景象甚至对传统专业的学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历年获奖清单来看,不同体系之间的评价标准存在着差异,但也并非绝然不能沟通。沟通点一方面会落实在技术品质上,另一方面则会落在今天各方都比较认同的独创性概念之上。
今天的美术学院毕业生更多地面临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其优秀者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其中最出色的人最经常接触到的将是已经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现代画廊、策展、批评和收藏体系,而不是美协、画院和群艺馆之类国家单位。未来的创作生涯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如何具备拓展的空间,都成为有志于艺术的青年最现实的焦虑。因此在操作可能性的想象中更多地向现当代艺术的模式倾斜也是自然的。这并不只是设奖人或出资人的倾向。
´,´
另一方面,今天社会上无所不在的成功学作为一种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年轻艺术家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不管选择投靠哪一个系统都是成功学,技术品质和独创性也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成名的、与时尚和商业结合更紧密的现当代艺术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青年艺术家对成功模式的跟从会变成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因此我看到,投稿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早熟。这种早熟既是令人欣喜的,同时也是令人警觉的。
青年艺术家的成熟程度以什么为标准来说早晚?2005年我当南京三年展的策展人的时候,曾经巡回考察了全国多个城市和院校不下500位艺术家。我发现要找到年轻的好画家相对比较容易,要找到好的装置艺术家却很难。后来发现原因是,一个年轻人从本科毕业之后,只要有一个30平米的屋子专心用功,两三年下来就能积累近百张作品,这足以使他们初步形成风格,并且容易和市场对接,解决生活困难。而做装置的人只有在展厅里才有实践的机会,平时不会有习作,毕业两三年之后可能只有十件以内的作品,往往还不成熟。这两三年内很多时间他们用来谋生了,并不能专心于工作。
但是如果回头看我自己这一代或者比我年轻的一代人就会发现,在毕业之初迅速定型并找到风格的“饭票”的艺术家并没有能走得很远,而维持较长的实验期的人如果坚持下来的话,往往具有更长久的活力。
我的意思是:今天的学院既要与当代艺术江湖上的话语和市场对接,要使毕业生今后有能力进入这个系统,同时也要保护学习者,让他们可以暂缓进入这个系统。学院教育应该与一切现有的权力体系保持一种适度的距离,要给学生以更长远的历史精神的影响,用学院的体系感和尊严感来抵制成功学对青年的完全侵占,让他们先在这里坐而论道,成为有教养有品位的人,然后从这里出发,用崭新的行动去改变现有的成功模式。只有这样,学院才能成为组织起批判力量的基地。所以,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可能是较佳的选择。这一代人的使命,不仅是改变当代艺术或者任何一种艺术的成功模式,更在于改变眼下多股力量纠缠并存的格局。价值的对话是文化的磨合期所难免的,但文化的高峰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价值分裂的状态。
罗中立奖学金创立和运作至今,由于历年来操办者和评委们表现出来的专业、公允,其权威性已经确立起来,其投稿者覆盖面越来越广,逐渐成为青年艺术家登场的最重要的舞台之一。这也意味着它所承载的引导性的职责越来越重。
问题是,在顾及单件作品的技术品质和创造性的共识之下,是要把奖项授予一种熟透的、马上可以上市兑现的风格,还是更有关怀和潜力、但还在展开中的实践?这是评委们在评选过程中一再遭遇、一再讨论的问题。评选的结果严格来自民主程序,并不取决于各自的思虑,一定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是从最后的统计结果来看,还是微妙地倾向于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关怀和品质及其可能持续展开来的宽广度。过度早熟而显得定型的套路,不管是瞄准了哪个系统的成功可能,不管技巧显得多么圆熟,都受到了某种质疑。值得提出的是,这已经是连续第二次获奖名单中没有出现油画作品,尽管终审评为5人中有两个是著名油画家。
今年的获奖名单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周天应的雕塑;四川美术学院岳艳娜的装置;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单佐龙的纪录片;广州美术学院陈宏超的版画;四川美术学院张杰东的不太像中国画的中国画。
奖项授予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完美和熟透,而是因为他们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他们所站的是好的起点。期望他们能在未来带来改变,而不只是加入成功者的行列。同样的期待也给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出现在这份名单中,但同样优秀的年轻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