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怪现状 亿元时代的软肋(图)

“松石间意”琴1.3664亿元 创世界乐器拍卖纪录

 

    12月5日,北京,记者目睹了北宋名琴“松石间意”创造世界古琴及乐器拍卖纪录的过程。这过程没有一波三拍的戏剧性,却是有些耐人寻味。
    这架古琴估价2000万—3000万元,起拍价为1600万元,5000万元之前应者甚众,此后只有三家竞投。至8300万元时,拍卖师三次提醒为“最后一次”而正欲下棰之际,现场左侧后部有人“欸”了一声,然后加价200万元。岂知同侧中区的买家毫不迟疑,应声而起。双方就这样大步流星,几口就过了1亿元,再终以1.3664亿元成交,名琴易主。
    事后,记者得知:倒数第二位参与报价的人士其实无意于收藏古琴,而是“不愿意古琴在不应有的低价位成交!”
    无意拥有,却参与竞投,这大概在既往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史上是没有的。这种表面上的“财大气粗”,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只是这种理性不是关于拍卖物价格的斤斤计较,而在乎拍卖物价值的发现、认识与尊重。联系2010年拍卖中的许多现象,人们有理由认为,进入“亿元时代”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说到底是进入了一个以资本为主体的时代。
    于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石鲁等艺术大师那些流传有序的作品大步迈上千万元台阶,把他们名下那些不置可否的作品远远地甩在下面。
    于是,北方的收藏家南下广州,把岭南画派大师的作品尽力收入囊中,把那些习惯于小步舞曲的当地经纪人与收藏家弄了个目瞪口呆。
    于是,一些拍卖公司的业务骨干不曾歇息,又走出门国,把那些不敢接的高价单拿下。他们有理由相信,明年的行情会更喜人。
    资本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进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资本正是看到了这个市场盘子尚小、来路犹长,从而大举进入,也正是这大幅度的跨入,既体现了其作为新兴力量、作为资本的强势,又让人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其软肋,这就是:力有余而气不足。这气是文气,是需要涵养的。
    文物与艺术品收藏是千年文脉的传承,在资本更改、确定所有权后,接下来的工作是静心读书、细心摩挲、耐心求证……而在拍卖现场,一些相反的现象值得重视:在真假问题上下注太多,在好坏问题上下注不够;在材料工艺上下注太多,在审美趣味上下注不够;在名头荣誉上下注太多,在风格创造上下注不够……把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推上新的历史平台的资本真是又可爱又可惜。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