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学生抽象艺术展“晒”作业

  这些天,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前的自行车车库,一场艺术展览与人们不期而遇。这是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和复旦学院主办的“复旦大学第三届学生抽象艺术展”。说它是艺术展,其实是复旦大学特聘教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许德民为该校本科学子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在“晒”学生的作业。


  不管你相不相信,眼前的103幅抽象艺术作品,许多出自理工科专业学子之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技巧训练,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拿起画笔。就是这样的作品,开幕的当天,竟有书画藏家要求收藏其中的8幅。许德民说,一讲艺术作品,人们想到的便是画得像不像、技术使用是否到位。“专业学生技术娴熟,但在我眼里,始终看不到个性表达。这里展出的作品无关技法,是一种情绪、精神的状态,一种发自生命本源的美的体验。”


  许德民说,开设《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这门课程,是因为时下国人对抽象艺术的误读。很多时候,人们把抽象艺术狭义地等同于100年前从俄国画家康定斯基开始的架上抽象绘画。“其实,抽象艺术的概念非常宽泛。以我国为例,早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上,已经有了大量成熟的抽象符号和图案,它们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抽象艺术的雏形。”许德民说,抽象艺术还常常被功利地看成是艺术流派,其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自由性、独立性却很少被人提及。而事实上,抽象艺术能直接沟通人的灵性与趣味,使人养成良好的趣味与追求,继而通过感性经验,培育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是国内高校提倡的美育所需要的。2009年下半学期,《抽象艺术审美与创造》正式开通。起先,学生们对这个陌生的课程并不了解,只有35个学生选修,逐渐地,人多起来了,第二个学期有60个人选修,到这第三个学期,选修人数超过了100人。


  课程教学效果如何?一位学生的感悟颇具代表性:“这门课程可以说是我在复旦三年中遇到的最严苛的课程:一共只有两个学分,却每节课签到,两次抽象绘画创作,一次抽象摄影实践,外加一次艺术参观、一次讨论会、一篇论文,最后还有期末考试,最恐怖的是有高达12%的挂科率。但我没有退这门课程,因为我收获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就算最后给了我一个不及格,我依然无悔选修这门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