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出游攻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门石窟雄伟壮观

中文名称:龙门石窟

英文名称:Longmen Grottoes

批准时间:2000年11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卢舍那佛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来到龙门,未睹石窟真容,会先感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建造者们挑了块风水宝地。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伊阙峡谷风景秀丽,东面是香山,西面是龙门山,壁立相对有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龙阙峡谷两山之间缓缓流淌着悠悠伊水,像一曲咿呀船歌,在为两岸峭壁上的石窟与造像的千年寂寞而伴奏……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大规模的凿窟造像便随之南移至龙门,此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我们今日眼前所见到的恢宏规模,实在是集无数能工巧匠精力与智慧之大乘。走在沿着山壁上凿出的栈道,依然能体会到修建的不容易,仿佛能看到修建者如何在峭壁上一斧一凿地打造出不朽……

徜徉在精美的佛像之间,我没有预期的激动,反而哑然失语,这是龙门石窟的艺术震撼力带给我的心灵的澄静。石刻艺术让时光凝固了,我需要的只是细细阅读历史在每一块砂石上留下的印迹。

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走过一个个洞窟,仿佛翻阅着一幕幕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洞窟都是历史的定格。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我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反映出我国历史上政治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说,龙门石窟是世俗的,让我感觉到前人们的生活离自己是如此之近,近得就如药方洞里那些仍在使用的中医药方一样。

这里是佛的世界,特别是置身于一洞万佛的万佛洞,真就享受到了“天使乐伎舞翩翩,若不成佛就成仙”的感觉。而面对卢舍那佛时,会没来由地喜欢上佛――是喜欢而非崇拜!卢舍那那神秘的充满东方神韵的微笑是我百看不厌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非凡,站在她的面前,我从内心深处生出一种纯净和温暖感,从她那低垂的眼帘中流露出的大慈大悲,不知怎么总让我想到远方母亲默默关注的目光。

佛在这里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龙门石窟的佛像庄严之中多了几分和蔼,超然中多了几分亲和。这一点在古阳洞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公元495年由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开凿历半个世纪建造的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于是,佛像的姿态,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慈眉善目。这种变化,让我突发奇想:这是座盛产牡丹的城市,当年那剽悍的马上民族在更为北方的大同留下另一座惊世宝窟(云冈石窟)后,挟着北方的风沙到了这里,是不是也受国色天香的润泽,竟也变得更为温柔可亲了?

离开龙门石窟,已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给冰凉的石头镀上了层暖色调。刹那间,让我产生了幻觉,觉得那暖色是从石刻造像沉寂千年的体内泛出的血色。其实,龙门石窟不会寂寞,再过几百年,它依然会以同样宁静平和的表情,安详的看着世上芸芸众生,见证着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寂寞的唯有我,离开龙门石窟时的背影拉长得有点揪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门石窟景区内的窟龛文化

龙门石窟及主要洞窟简介:

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潜溪寺、看经寺、万佛洞、奉先寺、大万伍佛洞等。北魏开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唐代开凿的石窟则分散在西山和东山。

奉先寺

原名大卢舍那像窟,南北35米,东西39米,置9米宽的三道台阶,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先后耗时四年,据说武则天还捐钱二万贯,传说卢舍那大佛是以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该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窟,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高17.14米的主佛卢舍那佛坐像便端坐石窟正中,端庄大度、淳厚安祥的神情气度无不透着盛唐的从容与大度。整个洞窟的雕塑群是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无论是主佛还是两旁侍立的弟子像、菩萨像、天王像、力士像,无一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金刚力士是难得的珍品,造形粗犷豪放,雄健有力,其逼人的气势令人过目难忘。

宾阳三洞

包括宾阳南洞、中洞和北洞三个洞窟,是龙门石窟中最典型的三个洞窟。宾阳中洞为三洞之冠,历时24年,用工80多万,整个洞窟雕刻完整,富丽堂皇,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飞天仙子的刻画也十分传神。宾阳南洞是北魏开凿,隋代完成。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改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两侧"龙头"柱础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完成之作品。

古阳洞

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也是龙门西山南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洞窟。洞中主佛形象清秀,左右二菩萨庄严文静,南北高11米的壁面上层层列龛多为随孝文帝征战将领发愿所造。除了佛龛造像外,该洞中的精品包括浮雕组画与造像题记,浮雕组画详细记载了释迦摩尼的传奇故事,而那些记录造像者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的造像题记,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魏体书法最有代表性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另一品在慈香窟),尤其是北壁的《始平公造像记》开创了北魏方笔的风格,为“龙门二十品”中的第一珍品。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这里绝对是个留恋忘返的“宝窟”。

万佛洞

位于宾阳洞南侧的一座唐窟,因为洞内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进入该窟简直是进入了佛的世界,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南壁上有一座观音像,脸庞圆润,体态丰盈,微扭身躯,曲线优美,既含蓄又端庄,为龙门造像中之精品。

莲花洞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进窟抬头便能看到一朵异常精美的大莲花――莲花洞是因此而得名的,围绕着莲花的飞天线条简洁优美。南壁上方有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细,造型生动,观之忽有忽无,亦真亦幻。

药方洞因洞口两侧刻有140个中医药方而得名。洞窟顶部雕刻有北齐时代的三重大莲花,外绕四伎乐天,正壁有五尊像及狮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门石窟远景图

路线攻略:

交通:在洛阳市火车站前乘81路公交车,票价1元,终点站即到龙门石窟。

门票:80元(包括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四个部分),学生票半价。

最佳旅游时间:游洛阳的最佳季节是秋天,但如果想顺带欣赏洛阳牡丹争芳斗艳的景象,就最好在4月前往。

美食推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洛阳的餐饮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洛阳水席。从菜肴搭配,到上菜次序,都有特殊而严格的规定。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大饱了眼福。洛阳水席一定要到中华老字号的真不同。洛阳的真不同饭店是吃洛阳水席的最好的场所,洛阳水席的种类很多,一般3-6名游客点2至3道洛阳水席的精华菜已经绰绰有余了,再吃一点洛阳的小吃,花费也就不到百元。真不同饭店里的菜量很大,最好先点2道菜,不够再点,以免浪费,做菜的时间很长,需要等10分钟左右,要有耐心。

去龙门石窟以后,一定要吃洛阳水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河南文化。

友情提示:

1、部游览龙门石窟约耗时5个小时。如果时间紧迫的话,建议以西山石窟为重点,东山石窟景点较少,保存得也不如西山。

2、奉先寺有再现武则天登基后参加卢舍那主佛开光仪式的表演,周一至周五每天一场,双休日每日两场。

3、游览石窟最好是请上个导游,边游边听讲解才不会遗漏景点,景区也有语音导游机出租。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