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新展《16∶9》用宽银幕定格老记忆

  艺术家张晓刚的母亲于今年去世。他最为人所知的《大家庭》系列作品中那个瓜子脸、小嘴、两道细细的弯眉的女人原型,就是他的母亲。母亲去世后,张晓刚在可以映出人影的钢板上绘制了作品《母亲的灵魂》,画面中只有斑驳的老家具,一如母亲在世时那样陈列着。如今,这幅作品正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


  此次名为《16∶9》的展览展出了张晓刚于2010年的油画新作。绿墙、黄孩子、灯泡、墨水渍,张晓刚延续了之前作品中的符号系统,只不过,这次所有的作品一律在16∶9的构图里展现,老记忆被重新定格在“宽银幕”里。


  据策展人冷林介绍,“16∶9”是一种流行的电影、电脑和电视机屏幕尺寸,被人们俗称为宽银幕。眼下,屏幕为4比3结构的老电视机,正在逐渐被16∶9的宽银幕取代。


  在张晓刚看来,“16∶9”是看待世界的一种视觉角度,人们越来越依赖这样的方式和尺寸去感知世界。“比例的改变,是观察事物、生活的改变。这是一种象征,是我们已经有了以及还想要的东西。”张晓刚说。


  尽管表达的媒介和方式产生变化,但在张晓刚的作品中,依然体现了对个体记忆的珍视。在新作《车窗》系列中,通过火车车窗,张晓刚展示了一次记忆之旅:窗外孤独的小提琴手,火柴盒式的学校教学楼,还有那些“七分钱一块的烧豆腐,两毛钱一两的清酒,录得模模糊糊的《一个华沙幸存者》”……这列火车曾在他早期求学和生活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看到的也许不是车窗的外面,而就是内心。”


  “我喜欢有距离的,对靠得太近的看不清楚。我很少画写生,觉得会被对象牵走、没有想象力了。”张晓刚说,“回忆是帮助你思考,帮助你好好生活。生活变化太快,我把握不住,能把握的就是我的梦和回忆。”


  对于作品是否有突破这样的问题,张晓刚的回答是“如果每年能进步一厘米就是成功了”。“我这几年的状态很梦幻,艺术已经变得很日常,是每天要面对的。不像年轻时,我要去奋斗。现在重要的是你还能不能画,还想不想画。艺术家是没有退休的。”张晓刚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