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写实巨制《巴人汲水图》现身翰海秋拍
2010-12-03 17:16:16 来源:瀚海拍卖 已浏览次
2010-11-25
徐悲鸿 巴人汲水图 1938年作 300×62cm
徐悲鸿(1895-1953)
巴人汲水图
设色纸本/立轴 1938年作
300×62 cm
钤印:徐、悲鸿、东海王孙、生於忧患
款识: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廿七年晚秋,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沙坪埧所见。悲鸿。
题签:(晏济元题)徐悲鸿巴人汲水图真迹。平元署。钤印:济沅私印
说明:晏济元题签。
估价待询
翰海2010秋拍
庆云堂近现代书画 Lot 276
2010-12-10 下午1:30始
2010秋拍市场近现代书画最大亮点
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开篇之作
徐悲鸿写实巨制《巴人汲水图》现身翰海秋拍
徐悲鸿(1895-1953)
巴人汲水图
设色纸本/立轴 1938年作
300×62 cm
钤印:徐、悲鸿、东海王孙、生於忧患
款识: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廿七年晚秋,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沙坪埧所见。悲鸿。
题签:(晏济元题)徐悲鸿巴人汲水图真迹。平元署。钤印:济沅私印
说明:晏济元题签。
估价待询
翰海2010秋拍拍品
翰海2010秋季拍卖会将于12月7-12日举行。庆云堂近现代书画专场将推出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开篇之作—徐悲鸿《巴人汲水图》。
此件作品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为黎民写照 艺术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从1937年到1946年,因国难而流落重庆的徐悲鸿在此度过了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10年。正是在重庆的艰苦岁月里,国难当头的大气候和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这位本来就充满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画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从而完成了人格和艺术的双重升华。
《巴人汲水图》取材于当时蜀地人民极其平常的生活场景——汲水。“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在山城汲水的艰险与辛劳,深深触动了画家,民众生活的艰辛与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整整傲骨,深深触动画家,以极富成就的艺术表现,创作此幅经典巨制。
此幅《巴人汲水图》,构图匠心独运,画作高300cm,宽62cm,颇显细高。但其悬挂起来,确与嘉陵江的百丈悬崖相一致,场景陡峭、惊险,上下百丈石阶挑水的巴人闪烁着感人至深的华夏精神,在完美和谐的环境烘托下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画家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描绘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整个画面突出物像神韵,用西洋的画法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能力,肌肉部分稍加皴染,就在挑夫身上适当加强了筋肉体积感,突出人体的健劲有力,表现出劳作的繁重,使画面的技法有较多的变化,构思、创意、技法等方面都充满新意。
作品主题思想深刻,意义深远。徐悲鸿把个人、民族、时代、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把自己融于民众之中。画到站立在让路石上穿长袍青年的头部时,竟然绘上自画像,使得作品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意境隽永深长,画外之意,发人遐思。
巴人汲水—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
通过《巴人汲水图》,徐悲鸿完成为黎民写照的历史使命,实现中西绘画相融合的宏大抱负。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时世环境中,《巴人汲水图》以极具成果的现代精神的写实,激发民族精神,赞颂民族气节,实现了艺术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结合,产生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巴人汲水”的精神,这种源自最平凡的民众,象征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精神,借由此件倾注画家心血的经典之作,时代传承。
在作品完成的七十余年中,《巴人汲水图》以其不凡的创作与流传经历,承载并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位近现代最杰出艺术家的成就与贡献,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几代中国人民族精神之火的传递。
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国画创作的最佳范本
如果从近代能够传世的绘画中,挑选跻身“世界名画”之列的作品。《巴人汲水图》无疑鹤立其中。无论艺术成就,现实意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再现,《巴人汲水图》均达到相当的高度,被公认为徐悲鸿国画创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开篇之作,落定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国画创作的最佳范本。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存世仅两件。另一件补提“静文爱妻保存”,收藏于徐悲鸿纪念馆。此件作品是民间收藏的唯一。曾经现身拍场,并创下徐悲鸿作品拍卖纪录。此次,恰逢北京市文物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翰海公司通过极大的努力征集此作,终于使得此件极受藏家重视,本属永续珍藏的艺术珍品再一次展现世人面前。欣闻此事,徐悲鸿先生之子徐庆平先生特撰文《时代传承的“巴人汲水”精神》,讲述此件经典之作的艺术、历史与精神价值。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