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鼎

 
 
    子龙鼎,商代用鼎,因内壁有“子龙”两字铭文而得名。原出土地不详,一说为河南辉县,20世纪流出海外,百年来秘不示人。后为日本千石唯司氏收藏, 2004年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陈佩芬先生赴日始得一见。子龙鼎方唇、宽沿、立耳,垂腹圜底,下置三足,已接近蹄足。子龙鼎鼎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公斤,存世青铜器中稀见。
 
    “子某”之称,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当中多见,其为商代贵族的一种称谓,可能是私名,也可能是氏名,目前性质仍在进一步讨论当中。传世的“子龙”具铭铜器还有子龙爵,现藏中国上海博物馆,子龙壶,现藏英国某地,铭文拓片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子龙觯,铭文见于陈梦家先生辑录的《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一书中,器未目验。子龙鼎若出辉县,据朱凤瀚先生考证,辉县在商时为共地,该器器铭“子龙”有可能为当地因与商王朝有世代通婚关系的族氏女子的夫家氏名,此族氏属于与商王氏有密切关系的子姓高级贵族。
 
    2006年,在经过国内青铜器专家的一致鉴定之后,子龙鼎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项目运作征集回国,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参考资料:
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
吴镇烽:《谈子龙鼎》,《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
陈佩芬:《说子龙鼎》,《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