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规模石鲁书画精品亮相嘉德秋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鲁 创作于1975年的《芝兰书画卷》


  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将于2010年11月中旬拉开帷幕,包括中国书画(近1500件)、瓷器工艺品(近1100件)、古籍善本(近300件)、中国油画及雕塑(340余件)、邮品钱币铜镜(近5000件)、珠宝翡翠(近60件)以及首次推出的腕表(110余件)门类的拍品将齐齐亮相。届时,近现代书画部分,将重磅推出“长安画派”灵魂人物石鲁的十余件精品佳作,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亦是本次秋拍近现代书画部分的重要看点。


  据悉,预展将于11月17日至19日举行,随后11月20日至23日举行拍卖,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邮品钱币铜镜部分将于11月10日至11日举行预展,12日至17日举行拍卖,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


  石鲁(1919-1982),四川仁寿人,原名冯亚衍,因慕石涛、鲁迅之品格,遂以“石鲁”为名。石鲁在五、六十年代即以《转战陕北》等巨幅革命历史画名扬画坛。文革期间因患病及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中断艺术创作,直到七十年代方重拾画笔,并形成了后期独特的艺术风格。此次秋拍中国嘉德呈现的石鲁拍品的重中之重,即为其后期的绘画作品,创作于1975年的《芝兰书画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芝兰书画卷》局部之一


  该卷高四十公分,长近九米,是目前所知石鲁尺幅最长的手卷作品,殊为难得。图绘三五株聚散疏密、掩映穿插的墨兰,兰叶分合交叉、俯仰伸展。画家以中锋、侧峰、颤笔并用,以线构面,运笔之道全来自书法。此时,画家已完全抛弃先前作画的形、神、意兼顾,彻底迈向了写意,而且是特别强调个性抒发的大写意。卷中书法题词或肥或瘦,似刀斫斧劈,用笔与兰花相呼应,又与画的十几方形式各异的印章有机融合,风格苍健奇崛又不失雅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芝兰书画卷》局部之二


  石鲁后期写意画的特殊形态,与其文革中所遭受的骇人迫害直接相关。《孔子家语》载孔子颂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困穷而改节。”画家此幅以兰花为题,正是借物抒怀,展现自己直面逆境的铮铮傲骨,彰显自我的人格襟抱。如画家自己所说:“没有这个时代,不会有这些东西。有了这个‘文革时代’,偏偏又遇到我这个不服气的个性,就出了这些东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鲁 创作于1954年的《移山图》


  另一件重要拍品,作于1954年的《移山图》,则是奠定石鲁艺术史地位的代表作品。图中,石鲁运用大刀阔斧的拖泥带水皴法,施以浓重的矿物色,在大片的土黄里突出表现了拖拉机手“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画面带着浓重的高原气息和劳动色彩,而干湿并用,骨肉浑成,气到势和,在彻底革新了中国山水画柔弱审美传统的同时,赋予了长安画派一种全新的,具有厚重生命力的艺术魅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鲁 《华山下棋亭》


  《华山下棋亭》是石鲁六十年代的山水精品。画中保留了华山下棋亭的基本景致,但真实繁杂的细节却加以虚化。全作不见清晰的物象,朦胧间,眼前奔涌的只是华山巍然雄奇的飘渺意境,显示出画家自五十年代末进入六十年代,逐步摆脱对现实的谨严描绘,而转向笔墨气韵和诗情画意的追求,开始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鲁 创作于1965年的《采桑女》


  人物画作《采桑女》是石鲁1965年4月与何海霞、赵望云等人赴陕西蚕乡安康体验生活时的创作,画幅上亦有何海霞十余年后观此画时所作题记。除此之外,另有石鲁忆写延安生活的《小米加步枪》,为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所作《行书七言联》,1961年作于杭州的水墨山水《青山出云图》等等。


  2010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石鲁巨制《高山仰止》以3192万成交,创出画家拍场成交新纪录。此次秋拍,石鲁书画精品首次以如此规模集中亮相,相信将会吸引藏家们的热切关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