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国后民间收藏蒙受了什么样的损失?

  凤凰卫视11月30日《腾飞中国》节目播出“腾飞中国:民间收藏纪事——走出低谷”,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社会动荡曾经给中国的收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文革中的“破四旧”木器家具、古玩、书画、古籍图书被整车整车地抄走,没有被抄家或者没有被抄走的古旧物品或者是书画,所有者也悄悄的都把它们处理了,以免招惹祸端。


  当时北京地安门聚珍斋古玩店收购一幅清末书画大家张之万的大幅山水才6元,杨守敬的对联一副是3元,冯玉祥的对联一副才1.5元。大批极其珍贵的文物古玩在文革中被毁,成为中华文化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上海文物商店就停业了,集邮公司被关门,《集邮》杂志停刊,群众性集邮活动也被作为封资修的闲情逸调,成为横扫的对象。但是“文革”邮票却是收藏的新宠,新的收藏品类还有红宝书和毛主席像章,现在“红色收藏”,在去年建国六十周年大庆被关注度达到了顶峰,部分藏品的价格还在持续地升温。


  1978年中国社会逐步走上了正轨,当年10月上海文物商店恢复对外营业,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对抄家物品落实了政策,这为日后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压抑已久的收藏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了,古玩旧货自由市场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苏州等地诞生。1982年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其中第24条规定,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说明这一时期国家对于文物买卖的管制,仍然相当严厉。八十年代文物私下交易一度十分活跃,特别是海外市场对中国文物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于是国内有人为牟取暴利,联手境外人士将文物贩卖到境外,这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文物在国际上的形象,而且也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