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探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磁州窑烧制的瓷器因其白地黑花的独特纹饰和粗放拙朴的造型,深受今人喜爱。磁州窑位于河北省磁县,与龙泉窑、汝窑、德化窑、耀州窑、南宋官窑、钧窑并称为中国七大窑系,磁县和景德镇、唐山并列为三大瓷都。


  磁州烧瓷历史较早,走进陈列1000余件磁州窑器的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我们看见从北朝墓群中出土的青瓷覆莲罐、龙柄鸡首壶、青瓷碗等器皿,由此可知,北朝时磁州就开始烧造青瓷,唐末五代生产白瓷,北宋时,磁州窑在全国陶瓷界的影响举足轻重,与当时五大窑系——汝、官、钧、哥、定窑并驾齐驱。


  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磁州窑为民间瓷窑,与官窑不同,完全从市场需求出发,大量生产以碗、盘、盆、罐、缸、瓶、枕等为主的民用器物,形成了造型简约质朴,装饰粗犷豪放的风格。


  在电子地形图前,我们发现:历史上,磁州窑技法沿着黄河和大运河传播辐射到当时各地,影响了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地窑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磁州窑的技艺甚至影响到了朝鲜、泰国、越南、日本诸亚洲国家,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一个刻有谜语的酒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讲解员风趣地说:“谁猜不出谜底,罚谁喝酒一壶。”随即,她话锋一转:“磁州窑装饰内容极富北方的民情、民风、民俗性,有‘民俗博物馆’和‘民俗词典’之誉。这只酒壶反映了磁州窑装饰工艺的显著特点:学习传统水墨画技法,创造出以毛笔为工具的白地黑花装饰工艺,以自由、粗犷的画风来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装饰内容,从而形成了磁州窑质朴、洒脱、豪放的装饰语言和风格,使产品黑白对比强烈,呈现出明快、舒展、生动的装饰效果。”


  磁州窑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艺术,是我国瓷器由胎釉装饰向彩绘装饰的过渡,为我国青花、五彩、斗彩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工艺和物质条件。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最能代表磁州窑艺术特色的是瓷枕。这些瓷枕有:长方形、椭圆形、腰圆形、如意形、扇子形、八角形、虎形和猫形。瓷枕造型千变万化,装饰上更是争奇斗艳,绘有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动物等各种图案,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多变的造型和多样的纹饰互映,使瓷枕成为磁州窑制品中的上上品。


  磁县磁州窑遗址,现存17处,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观台遗址,“馒头形”的窑体格外引人注目。同行的专家说,磁州窑“馒头形”的窑体,彰显出磁州窑文化。“注重大局,遇事和为上”、“家国相合”、“共同欢乐相处”的美好憧憬,折射出强烈的“以民为本”、注重和谐的文化思想。


  宋代磁州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不仅是先行者,更是改革者。它上承唐代白瓷、黑瓷,发展到三彩瓷,在釉上釉下彩绘技艺上创出了新路,创造了白釉黑彩、白釉刻花、酱彩、绿釉釉下黑彩、黑釉剔花、黑地刻划花、白釉红绿彩,并将水墨字画应用于瓷饰。


  磁州窑的釉下彩绘工艺直接为元青花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开创白地黑花釉下彩绘陶瓷制品的装饰先河。在色釉基础上,又创造了在已烧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烧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绘——宋“红绿彩”。单以这两项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即确立了磁州窑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磁州窑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八个之“最”:最早将钴蓝呈色剂与孔雀蓝釉用于瓷品,将钴蓝彩用于儿童玩具,最早施用“茶叶末”釉色和红绿彩于瓷器,最早将人物故事、绘图和诗句入瓷器,最早用毛笔写款。


  目前,磁县正着力打造磁州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磁州窑文化为载体,并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磁州窑文化研发创意产业基地,世界性陶艺人才交流和后续人才培养基地,磁州窑生产展销集散基地,连接全国、影响世界的磁州窑文化传播基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