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的“台湾经验”与“大陆经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链接:


  王一涵的理想主义情怀


  发展私人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


  收藏的力量 推动私人艺术收藏的公共性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应强化自主意识 避免“一窝蜂”现象


  2010年20日下午2点,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论坛继续讨论“私人艺术收藏的公共性”和“发展私人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参加论坛演讲的主要是来自中国和台湾的著名艺术家、媒体人士。


  藏家借助个人经验讲述公共艺术收藏


  收藏家以个人收藏经验出发,和大家分享当代艺术收藏故事,重要的是一部分藏家正在或即将参与到推动艺术收藏的公共性的队伍。著名收藏家王薇女士讲述,她的第一次收藏是源于家庭装修,而如今她的收藏从民国艺术到新中国艺术,再到当代艺术都非常可观,于是她萌生了建立龙美术馆的想法,这个空间将于2010年开幕,用于学术研究和艺术教育的空间,容纳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品,使自己的藏品与外界有更好的交流。


  香港收藏家刘祖贵认为:要想扩大艺术收藏的公共性,首先应从学校做起,从提高国民的审美水平开始,尽可扩大到美术馆及博物馆。当代艺术是与时尚相结合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要想做到艺术收藏的公共性,必须建设好的画廊,为好的艺术家做好推广。其次地方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带动当地画廊、美术机构;再次艺术家的个人品味也很重要,要知道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收藏是个人的,想要延续下去,必须从小培养下一代。”


  用收藏带动美术教育


  董梦阳提到,收藏家现在可以享受人类的精神财富,但是如何利用收藏带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审美的提高,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但艺术教育相对落后。提高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艺术收藏走正确的路。


  “台湾经验”与“大陆经验”共述艺术收藏的社会网络


  台湾收藏家王定乾认为讲述艺术市场30年的发展,他认为批评家和媒体对艺术收藏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媒体对艺术的推动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为艺术推波助澜的同时也有一些信息误导了藏家对艺术的认识。


  收藏界的前辈林明哲先生以自己的收藏经验为大家分析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及艺术市场的发展,收藏家还是应以自身的眼光做判断。


  王一涵以自己的个人工作剖析中国画廊及非营利机构存在的问题,她指出中国画廊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大家不应该只看到拍卖行拍出的天价,“没有画廊展览的累积,就没有天价的出现”。再者很多藏家建立私人美术馆,先有藏品再筹划美术馆,是可取的方式,但是在保障美术馆良好运营的问题上,她呼吁,政府应支持私人美术馆的运营及宣传,从而推动艺术收藏的公共性及艺术教育的提高。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