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意念需要旧建筑

  著有《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简·雅各布布斯(Jane Jacobs)有一句名言:“新意念需要旧建筑”(new ideas need old buildings),为现今不少城市学者所称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当这位大学学位没考上的媒体作者,身体力行地批判推土机取向(Bulldozer approach)的小区重建,她面对的是一群强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规划师(如有“纽约总建造师”之称的Robert Moses、现代主义狂热信徒柯比意等);后来,众人的眼睛才逐渐被这位“街道大娘”的智慧所擦亮;《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名著给译成中文,更要等到二○○五年才出现——原著面世四十四年后,作者辞世的一年之前。姗姗来迟,可幸仍无损其对当下城市规划的适切性。


  “新意念需要旧建筑”这句话,今天读来颇觉平常,但于当时奉拆建、一式化大型建筑为圭臬的主导思维中,已注入了混合用途的保育思维。这句话,于后来大城市纷纷“去工业化”、转向创意经济的发展来看,尤其重要,例子不少,堪自成一书。就以雅各布布斯大半生生活的城市纽约为例,如果安迪华荷(Andy Warhol)当年没有在纽约物色到一间弃置制帽工厂,把它改装成自己的第一间工作室“银色工厂”(The Silver Factory),他的“普普艺术”之路会否被改写(也可能因此不会成为知名的“派对动物”)?这“银色工厂”早已找不到了,但已成传奇。不说个别艺术家,驻有超过三百七十间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的Chelsea区,就由工厂仓库改装而成,一九九○年代开始发展,已成当代艺术的一大阵地。也是在这一带,被废置多年的一条火车轨,年前被改建成一个升高的都市公园(elevated urban park),名为“High Line”,成功将废墟转化成一处环保绿化、鲜活开放的公共空间,为人所津津乐道。


  城市“去工业化”,如何将工业时代的空间转化为创意空间,为城市更新注入力量,是城市规划的一大议题。这方面,内地城市以至香港,近年逐渐赶上步伐,虽是后来者,也不会陌生。北京有798艺术区、广州有“红砖厂”、深圳有22艺术区。这方面,香港其实也累积了不少成果,由牛棚艺术村、火炭艺术工作室、石硖尾创意艺术中心,以至往后的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中央街市(虽然不尽是工厂,但都属现代时期的建筑)等等,政府常说要发展创意工业、文化旅游,可考虑依此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主题旅行(或者可上溯至前身为牛奶公司仓库的艺穗会)。当然,除了这些有名的艺术村或地标建筑外,工厂大厦本就是许多艺团、出版社、文化机构及人士工作的地方,在高楼价、高租金的城市,只有寄身在这些被“弃置”的工业空间,它们方可找到生存的缝隙(是以工厂大厦加租,对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影响甚大)。至于香港近日提出将工厂大厦改建成骨灰场,这也算是“新意念需要旧建筑”的示范,满有中国人特色的,极有前瞻性的雅各布布斯想必也没料到。


  当然,“新意念需要旧建筑”是有客观条件的,不能抽空而论,以上例子,都属城市“去工业化”下的空间再造;和昌大押变身高档食市、前水警总部变身名店林立的Heritage 1881,性质则不大相同。而且,“新意念需要旧建筑”,话说回来,“旧意念需要旧建筑”于一个城市也是重要的——特别是一些传统老店,你何时折返它都健在,让一些东西穿透时代,让记忆认同扎根于地方。这方面,香港好像买少见少,情况不令人乐观,但要谈的话,得另文书写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