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保护历史建筑不能做“面子工程”




从汉口沿江大道到中山大道,是武汉“欧式老房子”最集中的区域。对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利用?昨日,中德专家就“武汉近代欧式建筑研究与保护”进行探讨,优秀历史建筑专项摄影展同时在武汉图书馆开展。
汉口1861年开埠后,随着英、法、德、俄、日租界设立,武汉出现了一大批欧式建筑,成为宝贵的城市遗产。上世纪80年代末起,我市着手全面调查老房子,其中大量为欧式建筑。90年代中期,我市共确立124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40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8处为欧式建筑。
“感觉像回家一样。”德国建筑与艺术史家佛罗里安·齐默曼把老房子比作老人,针对翻新式的保护,齐默曼有不同的理解。他说,老人应有老人的长相,把他化装成年轻人抹掉岁月的痕迹会惹来嘲笑。“老房子也一样,要让人们从建筑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而不是重建成伪古建筑。”如果资金短缺,齐默曼建议,应将钱首先用于保持建筑主体结构,再逐步局部修缮。目前,德国专家已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对青岛路10号的原和平打包厂和坤厚里的更新设计进行研究。
明日明月传媒出品人翟跃东和他的团队从事武汉老建筑图像整理已近5年,主摄影师陈思个人拍摄图片超过30万张。翟跃东认为,老建筑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如果失去片区大环境,这些建筑会变得苍白。
一位是德国教授:佛罗里安·齐默曼,欧洲建筑史专家,另一位是武汉的欧式建筑图像整理者:翟跃东,出版了几部建筑史专著,他们共同的话题是:如何保护武汉的欧式建筑。
2007年第一次来武汉时,齐默曼被眼前的景象“征服”了,在长达5公里的汉口江滩边,看到如此多完整的欧洲建筑,“感觉像回家”;但是仔细一看,“又有一种陌生感”。这一现象引发了他的兴趣,并尝试了解武汉的历史。
翟跃东用和他的团队从事武汉老建筑图像整理已近5年,但是在阅读中国专家讲述武汉欧式建筑的著作中,他迷惑了:中国学者无法解读建筑背后的文化“基因”。于是,对话开始了。
话题一:欧式回廊灵感来自武汉人“搭凉棚”
【翟跃东】:阿克曼先生曾和我讲,他一切认识、世界观的起源就是老家的小教堂。这就是建筑和个人之间的文化纽带。我们保护建筑,不应该单独把一栋建筑留下来,而是要保留老建筑群,保留武汉人的生活“痕迹”。
【齐默曼】:欧式建筑来到中国不是原版照抄,而是和武汉的气候、文化紧密结合。夏天走进这些老建筑,你会感受很凉快,通风好,这就是欧洲建筑师应对湿热天气,借鉴了武汉人“搭凉棚”的方法,设计大规模的“高空回廊”,最典型的就是英国人建造的景明洋行。在顶层设大回廊,这不符合欧洲人的“口味”,但是它是武汉的特色欧式建筑。
【翟跃东】:在武汉的“坤厚里”,旧时的武汉资本家为了节约资金扩大容积率,没有设计卫生间,所以老武汉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往简单的明沟里倒“夜壶”。“坤厚里”吸收了西式的“连派建筑”特色,邻里间的关系融洽;又有当时的经济特征,是很有趣的文化现象。
话题二:如果只有一块钱,先保护哪里?
【翟跃东】:您如何理解“保护”?欧洲老建筑有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破坏的阶段?
【齐默曼】:欧洲是从1800年以后才开始意识到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法国大革命后,经历一系列的破坏,一群人意识到历史正在“失去”。在二战后,德国再次经历过破坏古建筑的时期,我们不想让武汉人再犯同样的错误。我理解的保护,是“修旧如旧”。保护老建筑,就像爱护一个老人。我们尊敬老人,是他们的白发、伤疤背后的历史经验,如果让他们化装成小青年,就没有人尊敬他们,这和我们对待建筑保护是一个道理。
【翟跃东】:假设您手头只有一块钱,您会先修复哪里?
【齐默曼】:如果资金有限,首先要把建筑保存下来,例如修复天棚和表面刷漆,我会选择天棚,而不会去做“面子工程”。获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后,再一步步制定方案。很多欧洲的建筑一修就是几百年,就是这个缘故。如果没有资金改造,破坏优秀历史建筑的行为绝对要不得,保存下来,把它交给后人来完善。
话题三:重建平和打包厂,打造武汉的“798”
德国建筑学教授Franz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的二十余名师生一起,以面积40000平米、位于汉口青岛路平和打包厂为实例,结合德国经验,对该建筑未来的利用研究设计出多种可行性方案。
【Franz教授】:上海的老“工部局”、北京的“798”、以及英国的泰特美术馆、德国的鲁尔区等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参照,他们都“活化利用”了。老建筑能唤起人们身份的认同感,通过“熟悉”给市民安全感。这些建筑或者改造为博物馆、培训室,或者改为社区服务中心、青年创业孵化器,都为武汉的欧式建筑提供了经验,让老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
【华中大建筑系副教授谭刚毅】:青岛路平和打包厂位于武汉的黄金地段,如何延续它以前功能就成了大问题。怎么解决这一矛盾?
【Franz教授】:这一建筑的特殊性就是它的结构很容易保留,而且适合改造成不同的用途。用大型立柱支撑的厂房,空闲空间多,就可以在上面建造住房。还需要制定全面的改造方案,引导该地区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形成。除了建宾馆外,还可以为商场、小型手工作坊等提供空间。它还可以被改造成以居住为目的的建筑。所以,之前需要做大量的调研,考虑建筑的功能性,以及它坐落的位置以及周边建筑环境的状况。
【对话缘起】
城市不能沦为工作吃饭的地方
歌德学院(中国)院长阿克曼(见图)是“德中同行”项目总监,也是本次对话组织发起人之一。谈起本次活动起源,他说,2006年来武汉时,一位公司的秘书对他说,“不好意思,有些宾馆不能住,太老了”“有多老?”“1990年的”。
阿克曼说,什么是“老”,德国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观念。他惊叹于一座城市有五条地铁同时开建,但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武汉经历了两次深刻的巨变,一次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革新,另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前后”,阿克曼说这些欧式建筑代表的历史,已成为武汉人生命的一部分,是武汉灵魂的根,保护这些老建筑,就是要提醒武汉人,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灵魂,不能人为“抹去”武汉的历史,让城市单纯变成工作吃饭的地方。
1975年他第一次来到武汉,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说,这些欧式建筑让他“既熟悉又陌生”,它们不是照搬欧洲的建筑,而是把欧洲传统文化和武汉的特性结合起来,中国其他的城市的老建筑都没有类似的现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从事武汉老建筑图像整理已近5年的翟跃东,后者希望能对话欧洲的建筑史专家,解读武汉欧式建筑的文化含义,这样,就有了这次中西建筑对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