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带到陕北的惟一山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初携带和配备的一些重型武器装备已所剩无几,带到陕北的山炮只有一门。这门炮编号为587,其正名叫“七生五过山炮”,上海兵工厂1927年制造,口径75毫米,重386公斤,炮身长1050毫米,最大射程为4300米,炮闩为横楔式。

这种炮在山炮一族里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它却有着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

1935年2月,湘鄂两省国民党军调集80多个团的兵力,向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红六军团发起进攻。红军与国民党军激战近两个月后,决定北渡长江,去创建新的苏区。国民党第58师师长陈耀汉企图切断红军北上的通路,令第172旅从桑植出发截击红军,但遭到痛击。陈耀汉在增援途中得知第172旅已被全歼,慌忙回窜。在桃子溪,红军对陈耀汉部发起突袭,将其全歼。此战,红军缴获两门山炮,587号山炮就是其中之一。此后,这门山炮为红军所用,曾在忠堡、板栗园等战斗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红军辉煌的战果,令国民党当局十分震惊,开始更大规模的“围剿”。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这门山炮便随着广大指战员踏上漫漫征途。为了带着它,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人抬马驮。特别是过草地时,那里的沼泽密布,踩上去颤悠悠的,慢慢地沉坠,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仿若一口口绵延不绝的死亡陷阱。山炮太沉没法抬过去,战士们就将炮拆卸开,分散着连抬带背,过了艰难的路段后再组装起来。红军战士牺牲了一个又一个,可抬炮的红军战士前仆后继,硬是用鲜血和汗水把它抬到了陕北。这是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惟一的一门山炮。

1959年,贺龙元帅亲自下令督促、寻找这门山炮。几经波折,终于在军中找到了它,并把它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本文线索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提供,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处提供。)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