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延安时期的请柬、节目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延安时期的请柬、节目单——

红色延安的暖意

请柬略显陈旧,却仍然完好,可见主人对它珍重之致。上面的字依稀可辨:“爱泼斯坦先生”。

爱泼斯坦,一名加入中国国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记者。古稀之年,他仍坚定地说:“在中国的采访令我最难忘的是1944年初夏的延安之行。因为这是影响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当时我就坚信反动派不能统治中国,新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

作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一员,他将精心保存的延安采访期间的请柬、节目单等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那是1944年6月9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冲破国民政府的层层限制,到达延安。在延安采访期间,每次的活动和宴请都发给记者们正式的请柬。

12日清晨,他们收到了一张浅红色的请柬,这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发出的。

那一天,大家早早整理好行装,生怕错过了这难得的机会。下午3时多,客人们被引到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客厅。

不一会儿,毛泽东便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健步走入客厅。他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我们的目的是共同的,就是打倒日本军阀和打倒一切法西斯。全中国、全世界都在这个基础上团结起来……”然后一一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参观团在延安一个多月,参观了边区的机关、学校、生产部门,访问了边区英雄模范人物、作家、艺术家以及各阶层知名人士。这些原来对解放区毫无了解的记者们,看到了延安与重庆截然不同的情况,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次,一名记者发现,他们在大礼堂观看演出时,毛泽东竟然就坐在他的右侧。这种景象,在他看来简直难以理解。因为在国统区,领导人不坐“包座”,而和一般人混在一起,简直是天方夜谭。更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一次斯坦因和毛泽东交谈,毛泽东发现斯坦因在摇摆不定的桌子上记录很费劲,便摸黑到院外的花园里,捡了一块石块回来,亲手垫平了悬空的那条桌腿。

回去后,他们以翔实的资料,活泼的笔法,热情的格调,撰写了大量专著和文章,将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宣传到了大后方和世界许多国家,打开了外界认识延安的窗口。

隔着展厅的玻璃罩,我们看着已经发黄的节目单,不禁心生感慨:“延安上演的是一台多么气壮山河的大戏啊!”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