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之“杨靖宇办公用的印章”

杨靖宇办公用的印章——
无言有声的印证
我凝视面前精美而凝重的印章:铜质,上部是造型生动的圆雕狮子钮,底部是阳刻的“杨靖宇印”4个隶书字。
“这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办公用的印章……”
斗转星移,硝烟在历史的天空缓缓散去,印章静静躺在博物馆里。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他,德才兼备,文武双全。35岁,他死得壮烈。
1939年秋冬,为了应对日伪军的“大讨伐”,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冒着零下40℃严寒,带了极少部队与敌周旋。
1940年2月15日晚,他身边只剩下了2名警卫员。几日后,两名战士去找食物时遇害。日军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这枚印章,判断杨靖宇就在附近,便增加兵力,封锁搜山。
饿得发慌的杨靖宇,6天6夜粒米未进,只好拔一把草,抓一把白雪,从棉衣里扯一团发黄的棉絮,包成一团,强行咽下。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月圆如盘。他发着烧,在一个四周漏风的小低窝棚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一个夜晚。
2月23日,日伪军包围了他,杨靖宇只身顽强战斗。交战20分钟,他的左腕被打中,啪嗒一声,手枪落地。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胸膛中弹,壮烈殉国。凶残的日军割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肠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全是枯草和棉絮,敌人震惊了……
远在河南确山的母亲妻子儿女怎么都不相信将军会死。
“你一定等他回来,一定要找到他呀!”母亲临死时从墙缝中摸出儿子离家前唯一的一张照片,对儿媳说。
“记住,你爹叫马尚德,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去找……”妻子临终前又嘱咐儿女。
“同志,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也是红军,叫马尚德……”儿女拿着照片寻找。
十几年后,他们才知道人们称颂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他们日夜寻找的父亲。
一枚铜质、精美而凝重的印章,如一粒圆润饱满的种子落入大地,在它落下的地方长出了一片浩荡的红高粱。1967年,吉林通化兴华镇农民柳明章在铲地时,捡到了被日军丢失的这枚印章,把它交给了当地公安部门,后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印章的外表光滑圆润,在灯光照射下闪着光晕。我们想,将军的大手肯定无数次拿起它,又沉稳有力地在墨迹未干的纸上按下。从前,它一直在文件纸页上印证,如今,它仍然在历史的书页上镌刻印证。
杨靖宇将军的印章印证着昨天、今天、明天。印章无言,印章有声。军博孔令义政委如是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