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权利的文本展示也成为艺术
上个周末,北京草场地100号文件仓库,一场主题名为“身边人·身边事”的四人艺术展开幕。除去拆迁、维权、暴力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艺术家金锋的作品《招牌》分外引人注目,几十面常见的机关招牌被代之以宪法的各项条款,关于人民权利的文本变为挂在墙上的装饰,耐人寻味。
当宪法文本也成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进入到“身边人·身边事”的生活世界中,不知道这算宪法之幸还是相反?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空间,不再是意识形态的诠释者,或者西方画廊的禁脔,或者博物馆的收藏。只是,这一真正贴近生活的艺术不是以她的装饰之美或者收藏价值打动人们,看看23日下午开幕式上络绎不绝的普通观众,就知道《招牌》的魅力,如同上亿颗手工打造的陶瓷瓜子,这种生活化的艺术代表着艺术家的表达,代表着人民的诉求。艺术,不仅有着天然的艺术之美,更因契合时代审美的政治关怀而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活力。
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本质,审美和人的自由的密切关系,就像18世纪欧洲宫廷的人文主义浪潮一样。当宫廷的社交不再围绕着权谋和诡计,开始以审美的方式谈论艺术和文学,人们就开始重新理解自己,也就重新理解了权力。哈贝马斯把这一变化归诸公共领域的转型的起点,近代艺术也便因此具有了时代的政治烙印,开始引领一场启蒙运动的到来,然后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包括欧洲宫廷的专制政治。
一年前,曾经采访住院中的也是后来的陶瓷瓜子创作者艾未未,不久前他的陶瓷瓜子在伦敦泰特画廊公开展出,吸引了许多国际媒体和当地普通观众的注意。他承认,他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似乎一夜间变成社会活动家、一个老愤青,而是艺术探索的推进使然,是中国当下形色各异的身边人、身边事、生活世界的去政治化重新唤醒了他在纽约多年艺术生活当中的抗争记忆。艺术,如果没有对生活庸俗化、去政治化的反抗,便没有灵感,徒具形式。通过政治的抽象,艺术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活力相互贯通,创造出人们对艺术、对政治、对生活的全新理解。
在这意义上,艺术,作为政治的诠释者,便是为我们生活的社会立宪。每一个艺术家、每一幅艺术作品或者装置,都在以特有的审美视角重新定义着生活世界的原则,并且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
感谢金锋,当我驻足《招牌》作品前,赫然发现“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些似乎在日常生活已经久违的词句让人热泪盈眶,这不正是我们热爱的国家的一个个基石吗?它们其实也应该被铭刻在所有公共广场和建筑内,在无数件诉讼纠纷中挺身而出被律师和法官传颂,在每天的国旗升降时回响在每个公民的脑海。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和正义不正是任何一个伟大国家应当努力为之奋斗的唯一目标吗?
这或许本应是无数机关单位门面招牌的真正含义,也是保证推进体制改革正确方向的标准,却那么富有审美的愉悦,不能不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见证着艺术家们,无论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还是表演艺术,正在引领着一次新的人文主义复兴浪潮,从草场地到泰特涡轮大厅,引领着时代的无数支画笔、键盘、照相机和摄像机,共同创造着一场新的艺术运动,也是我们时代的新的政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