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艺术家石砌古城堡 夜郎谷追寻古夜郎文化足迹

贵州艺术家宋培伦潜心贵州大山深处14年,以“夜郎”为符号,孜孜以求远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在贵阳市花溪区如画的大山深处,用坚硬的石头,构筑起一个400亩的夜郎古堡寻梦园。

传说中的夜郎古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历史与文化学家们至今争论不休。就在目前湘黔两省纷纷展开“夜郎”品牌争夺的时候,老宋说,夜郎是个符号,他的心中自有梦想。夜郎谷,正在圆满着古夜郎国后代不断追寻的文化足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夜郎传说 资料图

隐居花溪14年 岩石雕凿“夜郎谷”

10月30日,在阳光的下午,记者来到夜郎谷。从花溪区行政中心往东南大约5公里,从一条乡村公路进入夜郎谷,记者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茂密的松树林间,石头的门、石头的房子,石板砌成的林间小路,夜郎古国的傩文化符号印记深刻在每一个可以遗留的角度和角落。往下走,是清澈得可见河底游鱼游动的小河,两岸的绝壁间,尽是石头构筑的城墙、堡垒,而每一个建筑的形状与走向,都已经被赋予了深刻的夜郎生命的文化符号,都在山清水秀的自然古态中,粗野地裸露着自己的“身躯”和“灵魂”,展露着原始文化最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一个瘦小的老头独自慢步行走在树林中,有人告诉记者,那就是老宋。

源于震惊,更源于17年前对于老宋的记忆,我和老宋相见在他林间的小屋里。

明显地,老宋比17年前所见老了,也更瘦了,但14年夜郎谷的艰难打造和艺术追求,我分明看见了他眼中对于贵州古夜郎国文化追寻的自信。

一杯清茶、楼台阳光,老宋和记者的第一句对话就是,夜郎是一个符号,追寻这个符号需要艰难的爬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夜郎城堡风烟台

1996年,56岁的宋培伦在离开花溪碧云窝旅美归国后,回到贵州,因为心有夜郎的信仰,开始创建花溪夜郎谷。他要把自己与贵州朴实的真山真水一起,塑造一件属于贵州、属于大地的作品。

14年前,宋培伦举家隐于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定居思丫河穿流的斗篷山下。在思丫村东三里处的林场和周围的坡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宋培伦在这片地势起伏跌宕的小峡谷内,每天长发穿行、奔走、跋涉、攀登……饿了,采点莓子、红果或刨几个地瓜,烧几个包谷;渴了,掬一捧山泉;累了、困了,就躺在山坡上,或割一把茅草铺在岩石上睡觉。他四处收集一块块最粗犷的喀斯特岩石,并引导当地村民以最原始的手段,不停地锤打这些坚硬的石头,雕凿他心中的“生态环境艺术”,逐渐垒起一座属于他的“石头古堡”——夜郎谷。

傩文化展古夜郎图腾崇拜 斗篷山是夜郎王府所在

老宋说,用石砌成的具有贵州傩文化元素的人物头像和柱子,不仅仅是古夜郎图腾崇拜的展示。夜郎符号透过视觉上的构筑,体现的是夜郎故土艺术家对贵州本土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宋培伦说,根据史料记载:斗篷山就是古夜郎国道府夜郎邑的辖地,夜郎王后裔金筑府所在地,甚至斗篷山顶至今还保留着古夜郎城墙屯堡的残垣断壁。“夜郎谷”是对自己生命“过滤”的一种探索,也是实现自己生态绿色理念的一个终极幻想。他希望,在这里,那些去掉“杂质”的石头能够自由地“生长”起来,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尽情地感受生命的真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夜郎谷傩柱

宋培伦认为,石头不但具有地质学和建筑学的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生命,看似冰冷顽固的背后,蕴涵着难以想象的创造元素。用石头构建的艺术作品,能彰显出一种永恒的磅礴气势和厚重历史。

傍晚,从宋培伦的夜郎谷离开,老宋把我们一直送到谷口,身边的小狗“阿真”以为老宋要离开,一直凄厉地哼叫着。

离开这个世外的清净地,梦之园。一路上,清瘦的老者、长发飘飘行走在林子间的意象总在我心中晃动。我记起了老宋的那句话,“我要找到的是人回归自然的状态”,“夜郎谷是我对于古夜郎国文化符号追寻的梦想,天砸下来它会成为遗迹,人砸了它就会彻底毁了”,“也许现在它不为人知,但时间会让夜郎谷成为贵州地标性的文化符号”。

老宋的夜郎梦还在继续,山谷间挖土砸石的声音还在回响。夜郎谷,真的会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地标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夜郎石头屋人家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