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敦煌壁画不堪重负 把脆弱的文物当景点残酷
“一年有60万双脚踩踏敦煌地上的千年唐砖,我要有钱真想把它们都保护起来”、“你看了10个洞窟,我就得看11个,这种旅游层次太低”、“文化旅游都聚焦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也就被毁了”……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23日在张家界开幕,在其中的“名人之约”沙龙上,特邀嘉宾常嘉煌、李栓科和俞孔坚聊起了旅游中的文化保护问题,提出师法自然、尊重历史和文化,才能将文化遗产传给后辈子孙。
“到此一游”太过肤浅
“到此一游”是当下中国最常见的旅游模式,嘉宾们说,这种浅层次的旅游方式,与文化旅游背道而驰,甚至带来破坏和灾难。
“敦煌壁画不堪重负,就是一个例子。”敦煌研究院创始人常书鸿之子常嘉煌,继承父亲遗志,致力于敦煌文物的保护。他说,每年蜂拥而至的人潮带给这些脆弱的壁画巨大的破坏,“哪怕是呼吸中的水分,都会让壁画起泡、剥落。把脆弱的文物当景点欣赏是很残酷的事。”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设计者、生态设计师俞孔坚说,现在不少景点把当地人迁出去,留下一座座空房子给人看,原生态的文化没有了,“这样的旅游毫无意义。”
旅游应追求文化深度
那么,旅游如何实现文化深度?嘉宾们各有看法。
俞孔坚在世博会上的项目后滩公园,通过湿地调节城市污染,净化环境,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一次在云南的旅行。“在云南的梯田上,带着肥料的水一层层下沁,被作物吸收、过滤,到最底层时已经成为清水,排入河流中,不会对河流造成污染。”俞孔坚说,在旅行中,他喜欢看的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看他们如何生存,从中获得知识和灵感,这样的旅行是活的。”
地质考察专家李栓科也赞成在旅游景点加大文化和科技含量。“例如敦煌,景点外可以设一根与壁画石质地相同的岩柱,标出每年它风化的状态和速度,人们会对壁画的脆弱一目了然,自然会注意呵护它。”
常嘉煌则认为,不要把目光过于集中在某一点,“除了敦煌石窟,沙漠的苍凉也是一种风景,如果人们注意力能分散一些,对文物保护是有好处的。”他说,比如周庄周边还有许多类似古镇,可人们集中往周庄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就像阳光本来普照大地,景点开发却像一只放大镜,把光线聚焦在了某一点,聚光久了,也就把这个点烧毁了。”
人物名片
常嘉煌:油画家、敦煌艺术家。以倡导敦煌壁画保护为人熟知,因提出现代壁画工程备受争议。
李栓科: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曾在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进行地质地貌研究,掌门《中国国家地理》,让地理以时尚姿态进入大众视野。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曾任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北京市、苏州市等政府专家顾问,目前在武汉光谷进行城市项目开发规划。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