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黑水国遗址发掘:冶金术起源问题或破解

 

发掘出的农作物种子

 

 

发掘现场

  沉睡千年“黑水国” 将“说”出冶金术秘密

  联合考古队对其遗址展开全面发掘 中国冶金技术起源问题有望破解

  在甘肃境内,曾经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铜锥、铜刀等大量铜器,但这些铜器的“产地”却是个谜。记者近日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深埋地下的“黑水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古代冶炼的遗物。这些发现将有可能揭秘400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河西走廊的冶金和金属贸易活动。

  考古发掘

  已经进行了3个多月

  10月14日,河西走廊秋高气爽。在张掖市西北十七公里处的“黑水国”遗址发掘现场,联合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发掘工作。发掘工地负责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张良仁介绍说,该遗址为张掖市文物局干部吴正科于1992年发现,2005年引起考古界关注,2010年6月9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在发掘现场,工作人员用小铲子一点一点刮土,又有专人用细筛筛选土里面有研究价值的陶片、谷物、骨头等遗物。记者了解到,虽然考古发掘已经进行了3个多月,但是发掘面积只有150平方米,发掘的深度才1米多。“考古工作需要细致入微才有成效。”看到记者不解的眼神,张良仁笑着说。

  有望揭秘

  古代冶金技术起源

  据张良仁介绍,学术界对于冶金术的起源地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冶金术起源于西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冶金技术是中国自己发明的。甘肃及河西地区虽然曾经发现了大量同时期的铜器,但是这些铜器究竟产自哪里,却一直是个谜。此次对“黑水国”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大量的冶炼遗物,虽然目前这些冶炼的遗物年代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距今有4000年的冶炼遗址在甘肃乃至全国都是最早的。通过此次发掘,中国的冶金技术起源问题将会有所突破。

  中西交流

  可能起于汉代以前

  此次黑水国遗址的发掘,还发现了房屋、彩陶、农作物、绵羊等遗迹和遗物,为我们揭开了古代村落生活的面纱。据张良仁介绍,这样的发掘在西北地区尚属首次,这次发现了四坝文化早期以及更早的彩陶,对研究河西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是一批重要的资料。此次发掘还发现了一批农作物种子,目前已识别的种子有小麦、大麦和小米,这些农作物的年代在河西地区是最早的一批。

  张良仁最后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发掘,我们感到中西交流绝不是汉代才开始的,应该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河西地区在当时不仅是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