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简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帝陵远景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及其皇后合葬陵园,位于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原地上,南距西安约20公里、西距咸阳约30公里。阳陵陵园地跨今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和高陵县三县区,西端与汉高祖长陵接壤,东端的阳陵邑靠近“泾渭交汇处”。汉阳陵自公元前153年开始营建,至公元前126年王皇后入葬阳陵,前后营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虽经两千余年来的兵灾战乱的损毁和雨雪风霜的侵蚀,但布局结构基本完整,遗址内涵依然丰富。同时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洗礼,更造就出了汉阳陵“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沧桑感和雄浑壮阔的园区景色。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陕西考古工作者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考古发掘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汉阳陵作为目前唯一经过大规模全面、系统、科学发掘的汉代帝王陵园遗址,其规模、形制、布局和内涵等已基本明晰,为汉阳陵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阳陵遗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缔造者汉景帝的陵园,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内涵丰富并且保存较为完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与文化价值,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因此,从上世纪末起,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以汉阳陵为核心的汉文化旅游景区。1998年年底,陕西省斥资1.16亿元,在汉阳陵遗址核心区域征用土地2894亩,专门作为文物保护用地。1999年9月30日,汉阳陵考古陈列馆以及帝陵外藏坑发掘现场正式对外开放,由此拉开了汉阳陵遗址保护利用以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序幕。此后,在省文物局的指导和在省交通厅、省林业厅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汉阳陵着力开展园区的绿化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对陵区内的一些重要遗址实施保护工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远景

2002年5月1日,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工程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南阙门遗址在1997年和2000年曾经两次进行发掘。是目前我国发掘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采用钢质框架结构将整个遗址全面的覆盖起来,外在的形态为仿古形式的阙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保护展示厅从外观上形象再现了汉代帝王专属使用的三出阙高台建筑的雄伟高大,又完整的将阙门遗址的全貌展示给了参观的游客。为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不但为汉阳陵遗址的展示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在我国大型土遗址保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颁布《“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阳陵被列为一百处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同时也被确定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遗址展示示范园区。这项政策极大的促进了汉阳陵保护展示工作的水平和力度。在国家各部委和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3月31日,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这不但是我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而且也是将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运用于遗址保护的典型范例。它采取将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的保护方式,对帝陵丛葬坑遗址进行保护,在遗址区域应用了大面积的复合中空电加热玻璃,将遗址坑和参观的游客隔离,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使参观者能够近距离观赏文物和遗址。“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开放4年以来,来汉阳陵参观的游客大幅上升,得到了社会公众和文物界人士的普遍好评。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先生称之为“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在留言簿中写到:“遗址保护与现代展览技术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和谐。”他还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出很好的新编历史剧,一出新编秦腔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视察汉阳陵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到汉阳陵视察工作时,高度评价了汉阳陵的文物保护工作,认为汉阳陵“在文物保护理念和保护方式、陵园环境风貌保护和地下文物保护、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展示方面都是国内最好的,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汉阳陵文物的保护理念和展示方式体现了多样性,为观众参观提供了更多的不同信息,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在这里充分体现,汉阳陵的文物保护与展示是陕西文物保护工作的又一次有益实践。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汉阳陵在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的建设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和体会,即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注重三个和谐统一:

三个基本原则是:遵循突出遗址保护的原则,坚持保护文物本体与历史环境风貌相结合,景区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绿化都力求与帝王陵园的历史环境风貌协调一致;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细部处理和观景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观众的行为心理规律,以便观众更好地观赏文物,领略时空变迁,体味历史沧桑;遵循绿化总体风貌与陵园历史背景大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绿化景观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和格调取决于文物遗址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

三个和谐统一是:注重文物本体保护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物陈列展示的和谐统一,即在文物保护、陈列展示中充分体现科学性;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即把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的环境保护有机的协调起来;注重游客活动与景区管理的和谐统一,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措施。

在以上工作原则和思路的指引下,汉阳陵遗址目前已发展成为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郊考古遗址公园,极大的提升了所在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带动了整个汉阳陵周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10月9日,汉阳陵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这是对汉阳陵多年来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对汉阳陵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契机,汉阳陵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暨汉阳陵保护规划编修工作正在进行,汉阳陵考古陈列馆馆前广场环境整治工程已初见规模,连接汉阳陵东西两区的司马道跨咸铜铁路桥工程也即将开工实施。这些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加快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步伐。我们相信,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考古遗址公园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汉阳陵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