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艺术来粤进行体感测

黄沛滢《流》,2000-2010

“感官拓朴:台湾当代艺术体感测”是台湾美术馆为与广东美术馆首度交流而回礼的展览名字,独特且主题性较强的名字。据资料显示,“感官拓朴”曾于2008年9月在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展出过,当时策展人同样为蔡昭仪女士,五位参展艺术家中有四位的作品仍然继续被收录进本次来粤的展览中。所以,此次台湾美术馆依然以“感官拓扑”来广州亮相,即是在说明,其对于台湾当代艺术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也是相对成功的。

“拓朴”二字来自于数学上的概念,关于“拓朴学”(Topology)策展人大概解释到:拓朴是相对抽象的一个概念,意指一个客体与整体、其它客体之间互不相干而又互为内在的关系。与“感官”二字结合,意在表达人们日常生活中独立的看、听、触的知觉领域之间的那种深层且不可名状的联系。展览中的作品正是针对这一较为晦涩的主题,以艺术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一次愉悦且深层次的身体感官探测。

在此之前,广东美术馆以馆藏33件与广州城市现象相关的当代艺术作品构成“时空中的一个点”在台湾创造了十万人次的观看记录。就此,在展览开幕过后的艺术家交流讨论会上,罗一平馆长向台湾美术馆表示感谢——台馆对广东美术馆藏品精心安排与陈列。而广东美术馆因布展时间紧张以及广州本土热情度不高等原因造成的来众较少,又使罗一平馆长顿生愧疚之感。

关于展览的主题以及台湾的艺术,对广州乃至大陆而言是相对陌生的,人们对台湾艺术的了解甚至少于日本、南韩。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政治、交通的不便利等等。此次借两馆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当代艺术这一纬度上进一步了解台湾艺术现今的真实境况。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展览是否代表台湾当代艺术现状的问题,台湾策展人蔡昭仪女士作出了“绝对不能代表台湾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但可以于侧面的显露出台湾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手法与途径。”的回答。

在大陆艺术家正在热衷于反应与表达身处社会中自身感受的时候,台湾这部分艺术家却正在做着“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感受的艺术。与大陆的艺术相比,这无疑是有种断裂、对立的态势。那么,造成这种不同是因其开阔的创作思维?还是生存视野的不相同?台湾艺术家陶亚伦表示,在这个年轻人接受信息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要多的时代,他们看到太多“赞成与反对的意见”,使他们根本不能轻易的开口表态,因而才有如今这幅避开“政治”的艺术局面。而在陶亚伦以及更多的台湾艺术家眼中,“政治”基本是无处不在的,包括在大陆艺术家作品中经常表露出的因环境压抑而生的情绪、感受等。这便是造成台湾这批艺术家投身进入感官探索领域的一个潜在的原因。也即,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感官探索”与“感受表达”在艺术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而何种艺术形式更具魅力还是让观众去评断。

展览邀请了11位台湾本土艺术家(陶亚伦、黄沛滢、姚仲涵、张永达、任大贤、庄志维、吴达坤、王德瑜、蔡文祥、林冠名、洪世聪),“从身体知觉的探索出发,演绎艺术与人、作品与身体、知觉与深层意识互动的种种可能性。”在开幕之前,策展人尤其说明,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无需过多的阐述,强调观众身临其境的互动、“体感测”之后所得的身体感知。并希望能够给人们一些于内而外的触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