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善思的收藏家——陈立建访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书本上学一些(别照搬);从专家那学一些(别全听);从博物馆那里学一些(别完全限制住自己眼光);从藏友那里学一些(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听信),把这些有用的知识装在自己的头脑里揉揉、分析判断,最后变为自己的知识。这是陈立建老师的收藏学习经,陈老师不仅勤奋学习,还善于思考,加上多年的收藏经验,使得他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收藏理念。

中国文物网您收藏有多长时间了,最初是因什么与收藏结缘的?

陈立建:要说非正规的收藏,是在不到十岁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受父辈的影响,收藏一些邮票、烟盒、糖纸之类的,正式迷恋收藏,是1970年至今40年了。1969年下乡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工作是修水库。我们连的任务是在河流里捞石头,用于修筑水库大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天,大伙都在热火朝天的捞着石头,我也在拼命的干着。突然,我的手触摸到一件带棱的东西(当时在这条原始的古河里,只有圆圆的鹅卵石)。捞出一看,是一块透明的、并带着六棱形状的漂亮石头!我大喊一声:“快来看看!我摸到什么宝贝了!”顿时,一群战友围了过来。拳头大的宝贝在他们手里传来传去,各种评论纷纷发表出来:

“真漂亮!”

“嘿!能透过手纹。”

“象玻璃的。”

“胡说!这深山老林哪来的玻璃?”

是的,当时我们全团,除了汽车上有玻璃,所有的房屋都是泥土和野草盖的,包括当地老百姓的房子,都没有一块玻璃!因为没电,所以连灯泡都没有!

在一片羡慕的眼光注视下,我小心的把这件稀罕物收进怀里。不久,我知道了它的名字:水晶。这就是我平生第一件收藏品,也是引起我收藏欲望的开端,至今,我还珍藏着这件带我走向收藏之路的宝贝,虽说我已经有了无数件在价值上远远超过了它的东西,但是我最呵护的宝物还是它——我的水晶!

除了那块水晶,我还收藏了很多各民族的刀具和少量的翡翠,原因是:

(1)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5个民族,而西双版纳就拥有13个民族。为了狩猎和防身,每个民族都有佩刀习惯,并且各族的刀型都不同,刀鞘也五花八门、十分精美。刀上有镶金银的、镶宝石的,有的还开血槽、毒眼。刀鞘有兽皮的、珍稀木类的、竹子的等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我们居住地离中缅边境只有十几公里,而缅甸是全世界唯一生产翡翠的国家,赶集时常遇见卖翡翠小件的。于是,从那时起,我便喜欢上了翡翠,那会儿可没假的呦!

(3)我的零花钱要比别人多七、八倍!原因就不说了,反正不是偷、抢、骗的,所以我有收藏的实力(爱好、懂行、有闲钱,是玩好收藏的必备条件)。

中国文物网知道您收藏了很多清代瓷器精品,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清代瓷器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去辩伪?

陈立建:有关清代瓷器的书籍太多了,大部分内容大同小异,天下书籍一般抄嘛。也有少量代表作者自己想法的理论书。他们或者是文博方面的学者,或者是有一定收藏经历的藏家。他们的理论,有时与传统文献在某方面有异,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这些理论,对中华文化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试想,随着古文化的新发现,必然会修正一些传统理论,不然社会怎能进步?最近曹操墓的发现和论证就是最好的实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看过很多清代瓷器的书籍,从中得到了丰富的中国瓷文化知识,对我的收藏起到了重要帮助。但我对收藏有着自己的理念,我常笑谈:从书本里偷些知识;从专家那里偷些知识;从博物馆偷些知识;再从藏友中偷些知识,一起放在自己的脑壳里揉几遍。结合多年来自己的藏品和收藏经验,形成本人的收藏理念。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一些书本理论及人言套上紧箍。

下面简单的说下我对清代瓷器的认识,绝大部分是自己创造的理论:

一、清代瓷的品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釉色主要有:青花、黄地青花、豆地青花、蓝地青花、青花加彩、青花釉里红、豆青地青花釉里红、白地粉彩、色地粉彩(如红地、黄地、蓝地、茶叶末地等)、五彩、珐琅彩、斗彩、洋彩、绿彩、红彩、黄地绿彩、绿地黄彩、绿地紫彩、郎窑红、缸豆红、墨彩、古铜彩、金银彩、乌金釉、釉下三彩、金彩、窑变花釉,还有祭红、胭脂红、珊瑚红、天蓝、豆青、粉青、仿龙泉、仿官、仿哥、仿汝、仿定、仿钧、茶叶末、孔雀绿、黄釉、酱油、瓜皮绿、松绿以及仿石、仿木纹、仿漆釉等。

器型主要有:盘、碗、筷、杯、碟、瓶、罐、缸、盒、尊、盆、盂等器形,每类均有无数种造型。尤其是瓶、罐、壶、尊等琢器,形制更为丰富。还有许多象生瓷、素瓷、摆件、立体瓷塑、转心瓶、镂空套瓶、交泰瓶等等。仅文房用品就多达十几类、不下百千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清代瓷的收藏

大家都知道,清三代的瓷器是人们最向往得到的,因为此三朝的瓷业达到了中华瓷文化的顶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从型、胎、釉、色、绘画、书法、烧制工艺上,都达到空前绝后的水平!但是,清代历经近三百年,各时期的瓷器制作水平相差极大,在浩荡瓷海中选择珍贵的、自己喜欢的宝贝,才是藏家的最爱!

我是这样区别收藏的,以清三官窑器和历朝精美官窑器为目标。

具体的审视方法用筛选法表达出来:

选精美瓷——看年代信息(非做旧的老化程度)——分清民窑与官窑——分清官窑与御窑——再分清御窑中的档次(可能享用者:皇上?嫔妃?太监宫女?再下等人?)——另有王府用瓷?朝官和省府官用瓷?

具体如何审视每件清瓷:

1、器型端庄,大的雍容华丽、小的玲珑精美;

2、看胎:现代胎:雪白,看细,摸挂手;清代官窑胎:白或稍黄,细,滑;清三上品官窑胎(含珐琅彩):白,细,玉质感,滑润。

3、釉亮并有老化感,开片符合年代久远特征;

4、手工绘画精美且自然流畅,用彩符合当朝颜料。

5、书法上乘,款识基本端正。珐琅彩和御用器的上品,款识非常端正,但不像印刷体呆板。

6、修足规整,不要强求一律为泥鳅背,有些大器、小盘、异型器等等的底足各有不同,但修饰工艺很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清代瓷的藏品来源

1、撒大网,选好鱼。多走多看,多联系商贩,少买精买。

2、培养商贩,广泛的教与瓷器知识。选出几个有眼光的商贩交结朋友,好货多加些钱,不好的不要。永远扣留一部分货款,作为长久合作的筹码。

3、广泛查阅中国历史,了解各朝的大官、富商祖籍,增加寻宝概率。

4、没有丰富的收藏经验,不去拍卖会、古玩店、地摊进货。

下面我想通过几个故事,重点表述一下我对收藏瓷器的几点理解:

我曾在网上发了个帖,题目是: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准器?

藏家和专家常说:唐代的器型应该是何种;宋代的底足该是何样;清代的纹式如何如何。 试问1000年后,那时的人们又会怎样评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瓷器?仅拿碗来说,会在网贴出多少造型多少底足?他们会因许多不同的类型,釉色,尺寸永无休止的、玩命的争论着。

如果咱们之中哪位能有幸活到那会儿,一定要代表我们好好的行使话语权,告诉那些无知的人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出千种颜色、万种器型的碗;

2.贡瓷无计其数(民间的比中南海的要多的多);

3.仿制了历史书上所记载的所有朝代的瓷;

4.至于胎釉型色工,连我们本代人都搞不清,你们就别瞎断了。

其他的……大家琢磨吧!

下面的三个故事一个是亲身经历的,两个是杜撰的。

故事一:

一日,约友来家赴宴,草草上了8盘菜。

席中,细观盘,仅8个盘,竟有6种器型!底足也各不相同。

于是乎,抬首问友:诸位可知吾家之盘何年代也?

众人草草一观,言:都是当代的呀!

吾曰:本人何尝不知?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但是,五百年之后,此八盘只剩下一个,其它器型何人昭雪?那时的收藏家怎断代?另说,我家还有十几个盘;门口饭馆的盘更多;全国的饭馆和家庭中的盘、碗不计其数!该有多少器型?

尚若500年后的专家只认几种器型,祖国文化都将被砸!

朋友们首肯。

故事二:

百年后,一群藏友聚元青瓷馆开研讨会。

见数万件千形万状、琳琅满目的元青花,议论纷纷。

有兴高采烈者;有低首沉思者;有举指称赞者;有摇头深叹气者……

甲曰:此馆所藏乃世界之冠!赛卢浮、超大英、胜老美、毙东京!

乙曰:能有今日盛况,全靠百年前,众多有识之士举旗,造瓷界反,革元瓷命。顶逆流、排非议,翻古来瓷冤案,拨元青花迷团,为眼前这些宝贝平了反!

丙曰:非也!此馆所有元瓷均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景德镇仿制的。那时已有无数古老理论捍卫者站起,反对那群瓷疯子的冒然举动。然而,他们不听古训、不顾风险、一意孤行,留下此堆破烂!

丁曰:汝非也!二十世纪确有满天遍野的仿瓷,但的确也出现了很多的元代真物!若墨守成规、因噎废食,无数古瓷将被砸,更多宝贝将外流!岂不犯了灭祖亡文明的弥天大罪?!

馆长见状,说出一番话:

百年前评论瓷真伪时,和现在一样。

因为民国仿了一批清三代瓷,所以凡见清味者,通称民仿清!使得很多清三代精瓷含冤排进民国队。教训深刻,此时怎能重演?当初因百年前有仿清,就否清三代。现在因百年前有仿元,就否元青花?

大家都觉醒吧!不要让愚昧灌入脑!

故事三:鉴瓷

三十世纪一日,吾出差至南方某市。

空闲,逛地摊。突然眼亮,见一瓷碗,忙拿起细观:宋型、青花釉、底书纪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景德镇特制。

甚喜!讨价还价,拿下,兴冲冲回京。

见“专家”,奉上求审。“专家”隔数米,未上手即断:此碗为宋之物!

吾忙翻碗底曰:“此有2008年款”。“专家”面带慍色:“莫顾款,且看型”!随指身后架上一堆华碗。吾辩:“许是中国当时仿宋”?“专家”怒:“吾说真即真,吾道假即假,休多疑”!

我无语,气出一屁,味难遮“专家”言。只得望空长叹:千年已过,伪专家为何不绝?

我的玩瓷体会(牢骚):

器型不对是臆造,

完全相符是高仿。

 

胎松胎紧随意说,

是公是母任人想。

 

千古万年无数颜,

釉色何种由我赏。

 

画工好坏莫自定,

粗细精糙我演讲。

 

还有很多懒得聊,

只盼天生会说谎。

 

审审审审审的累,

玩玩玩玩玩得爽。

中国文物网除了瓷器,知道您对寿山石也很有研究,您认为平时应该怎样对寿山石进行保养呢?寿山石的真伪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辨别?

陈立建:寿山石的保养是个重要问题。很多藏家因为没有掌握好正确的保养方式,而毁坏的石头。北方藏家比南方的更要注意石类的保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类文章很多,大同小异,我就图省事转来一篇吧!

寿山石的保养是寿山石收藏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寿山石天生丽质,在自然状态下,石形不易变,石色不轻改,但是,从阴暗的地底深处到暴露于阳光灿烂的世界,要保其天生丽质永驻人间,依然要涉及养石和护石这个话题。

寿山石属叶腊石,质地滋润,富有光泽,硬度较低。一些品种在开采时,因爆炸震动,结构遭受破坏,多裂纹、裂格,如果不善加养护,日久天长就会枯燥易损,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以油养石之风。 

  

寿山石的养护虽然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但也不是没有忌讳,因而不可随意处置,同时不同的石种有其不同的特性,所以养护也要因石而异。

首先,保持润泽,切忌高温。寿山石最忌干燥、高温,养护的关键要注意保持润泽。不论原石还是雕品,都应该避免阳光曝晒和高温环境。新采的矿石不可长期放在山野或室外,要及时藏在地窖里或阴湿之处,时常洒些冷水以保润泽。

其次,开料水磨,谨防燥裂。以水锯、湿磨为上,如须在砂轮上打磨,则应预备清水一盆,待石料磨擦发热时,及时用冷水降温。

第三,原坯石料,木盒装放。经过去皮、除污、清杂质,制成原坯后,应分出品种、档次和块度,置放在木质盘盒之中。块度大且石质粗者,只需将木盒放在阴湿处保存即可。如属高档石料,块度小者,最好浸入盛满植物油的瓷盆里。如果块度较大,为节省油料,也可将石坯沾油后用透明纸包裹好,放在阴湿处。

第四,雕刻成品,除尘保洁。经过雕刻加工的寿山石雕成品,适宜陈列室内。石表被灰尘、污物沾染时,只要用细软的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寿山石硬度低,约在摩氏二至二点五度之间,切忌用金属片或其它硬物修刮。

第五,印章摆件,适宜摩玩。寿山石印章和小摆件,最好经常用手摩挲抚玩,使石面附着一层极薄的手油,这样,久而久之,石质便会古意盎然。平时放置锦盒之中,也最好薄擦白茶油或橄榄油,让石表吸透油质,变得更加洁净莹澈。

第六,打蜡油养,因石而异。打蜡、油养是寿山石养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并非所有的寿山石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油养。不同品种的寿山石,保养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田坑石,温润可爱,石性稳定,无需过多抹油。时常摩挲把玩,既能养石,又可养性。

水坑石,质坚通灵,以色清为贵,只要经过认真打磨揩光,不受硬物碰击,即可保持晶莹,不必时常擦油。

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细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是石质稍松,每遇炎夏酷暑或秋冬气燥,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彩也变得黝暗无光,所以人们从给它起了个很恰当的外号,叫“财主石”。使用这类“财主石”刻制的雕刻品,保养方法颇讲究,一般以油养为上。其方法是:先用软刷清除石表灰尘,如果油污很厚,难于清除,可先用温碱水冲洗,直到完全干净。待干燥后,再用脱脂棉花团包裹细绸布,蘸少许白茶油涂擦各个部位,即能使石质复发光彩。上油后的石雕品要陈设于玻璃柜中,或加玻璃外罩,减少灰尘沾染,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或长时间强烈的灯光照射,以防石质变燥。此外,为了保持其润泽,还需在附近放几杯水让水蒸发,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

有些石种不宜采用油养法,如芙蓉石洁白细嫩,沾油则渐灰暗,失去光彩,所以,切忌与任何油质接触。平日抚玩,也应保持手掌干净无油污。如果放在洁净的脸庞或鼻翼两侧轻擦,让微量的脂肪油保养,最为适宜。寿山石中的老岭石、柳坪石等不通透的粗质石,刻制成雕品后,外表最好进行一次上蜡揩光技术处理。经过打蜡后的寿山石,石性稳定,无需再进行油养,但珍贵的寿山石切忌随意加热和打蜡,不然有失“石性”。

第七,精选油料,切忌随意。提到寿山石的油养,很多人往往不重视保养油料的选择,任意提取油脂进行擦抹,有时甚至用猪油、牛油等动物油,或含有化学挥发剂的香油、护发油等,这些油料不但不能起到保养石质的作用,长期使用反而会使石质遭受破坏。

保养寿山石最理想的油料是陈年白茶油。茶油经过一年以上时间的沉淀,其上层白色透明部分,清洌不腻,是寿山石保养的理想油料。其次是花生油、芝麻油,但这两植物油色浊性浮,容易使石色泛黄而无光。

至于寿山石中争议最大的品种——田黄,我想在另一个机会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中国文物网请您给我们介绍几件您得意的藏品?

陈立建:有几件清三代的珐琅彩是我最喜欢的藏品。还有几块田黄,尤其是一块清代的白田,是我最心爱之物。它现在放在上海浦东博物馆展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在您这么多年的收藏经历中,肯定充满了酸甜苦辣,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情啊?收藏又给您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陈立建:从云南回到了老家,生活的坎坷,并没影响我对收藏的兴趣。定县古时称定州,是历代高官显贵云集之地。古代名瓷窑之一的‘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在宋代属定州)、有传说中的中山靖王葬墓、全国最高的木塔‘瞭敌塔’都是文明古地的象征。也为我的收藏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我每月工资28元,另外,父母每月还给我补贴二、三十元。这样,我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小财主’了。

我曾用5角钱买了一件老的天然翠挂件;曾用8角钱买来一块古玉碧;用几角钱买来一颗天然海珍珠戒面;又用6元钱从定县信托商店买了块19世纪的瑞士产‘海军上将’牌的包金怀表!并用264元买了中国第一台盒式录音机—上海产的‘葵花牌’,全县仅进货一台。(想知道当时的消费水平吗?人月生活费:包括吃、穿、住、行、上学等等共是4元。那时北京的最低生活费是6元,带鱼2角8分。当地的活鸡卖5角一斤,烧鸡卖8角一斤)198几年,花399元,在买了一棵镶各种宝石18k金的小金树;花100多元,买到世界第一台一次成像相机;花200多元,买了一套墨西哥城1968年奥运会金箔邮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又一个天降的好机会,使我对铜器产生了极大兴趣。我工作的定县汽车配件厂,有一项熔铜工作,制造汽车零部件。我有幸负责熔化铜水,每月都从县废品站买来上几千公斤废铜。这些铜都是附近几个县的老百姓从家里搜集的、地里刨出的,然后卖给县收购站。真是无所不有!铜炉、铜镜、铜钱、铜佛、还有其它铜玩意儿。看得我眼花聊乱,不知取谁!不用聊结果了,就在那个时期,我得到了第一批铜类宝贝。虽然有贪污盗窃嫌疑,但我自慰:为国家抢救了一批宝贝,总比熔化了好!

如果一味的只顾收藏,必然会落成一个结果:弹尽粮绝。再没银子收购更喜欢的东西了。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能把一些精品据为己有。很多人都犯了只买不卖的毛病,我也如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多,金钱的逐步减少,使我感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要以物换钱、以物易物、以藏养藏、弃粗存精,才能长久地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藏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有一个群体,专门出入于信托商店(其它地区也许称委托行、旧货店、当铺等),从事倒买倒卖的生意。现在对这行道已习以为常了,因为从国家到私人之间的物资交流无不是倒买倒卖:)。可当初干这类的人是凤毛麟角呀,社会上称之为‘吃信托’。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的作法是,把外地淘来的东西运到北京,然后卖给北京的信托商店,从中渔利。要知道那时的北京根本就没有‘潘家园’、‘古玩城’之类的旧货集散地,全北京甚至于没有一个地摊!国家政策不允许嘛。

由于当初的政策限制和交通的不便,使得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及物资流动性甚差,使我们这些喜于奔忙的投机分子钻了很大的空子我们可以用极少的钱在贫困的农村换来各类宝贝!甚至用一双解放鞋或一块花头巾就能换来一件上好的铜器、玉器、或老家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他们全家七八口,一年也没几十元的活钱呀!)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因为当初全国各地都没有一家造假作坊。别说造假,就是生产正常的产品也不允许私人企业干,否则要进牢的!这点岁数大的朋友都会知晓。所以说,当时即使有赝品,也是民国时仿的。

更有趣的是,我常在某一信托商店买来一件东西,再转卖给另一个信托,从中转点钱。(当然也有砸在手里的,但后来卖的价更高了,哈!)

要说到收藏对我生活的改变,可以用我夫人对我说的几句话来表达:

(一)我感觉到你对收藏也确实是爱好,也是一个人对美好东西的喜爱,收藏不但是你生活的一种乐趣,通过收藏爱好结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在收藏上你花了许多的财力,精力,还看了许多关于收藏方面的书,就买这方面的书都花了不少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为了收藏,千里奔波也不怕累,去年开车两次去开封开收藏会议,今年又开车去合肥、上海、普陀山参加会议,而且都是自己出钱花费。在合肥的义拍中,你还拍得了一万多的义款,和朋友们一起,都捐给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学校的孩子们。为他们建一所新学校。在普陀山,你敬捐唐朝观音像,为天下百姓祈福。

(四)总是很认真地清洗你得到的藏品,照相,发到网上。总是不知累,不知疲倦地忙碌,常常会忙到半夜12点多或2、3点才睡,睡前还不忘翻阅收藏方面的书。所以收藏要有眼力、阅力、财力等还有一个灵魂就是:痴迷。

(五)不大的家每个屋子里都是你的藏品,就连床上都快要堆上了,还不包括寄存在朋友处的,其实我一直在抱怨,但是你“痴情不改”。

中国文物网现在收藏市场仿品众多,您认为还有“漏”可捡吗?您是怎样看待“打眼”和“捡漏”的?

陈立建:我一直强调:中国大地上的文物太多了!包括传世品与出土品。但是,仿品和赝品更多!因为机械化的生产线的产量是无法估量的。

漏能捡到,说现在捡不到漏的人,目的是为了提醒别人:只有他的眼光好,能识别古物。这是一种商业型的运作手段,与人的品质有关。

正确的收藏理念是:世上有好东西、也有假东西。我可能收到真品,别人也有可能。机会人人有,只是看机缘。当然,每个人的眼光不同,对真、赝;珍、普的认识也不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请您结合您这么多年的收藏经验,给新入藏界的朋友们一点建议,怎样才能走好收藏之路?

陈立建:收藏道路上,学习是重要的,而学习的第一个渠道,就是各类的收藏知识文章、文献、工具书。其它的还有,专家的教诲、藏友的知识、博物馆的实物、市场上的摸打滚爬……。

书籍,给我带来无限知识,使我在收藏中寻到不少宝、捡了很多漏。同时,因为书,也使我上了不少当、吃了很多药。细查因由,我对书的认识总结出三点:1、书里有很多绝对有用的知识值得学习、牢记。2、由于写书人的经历、经验、局限性、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与论解各不相同(当然有很多共同点了)。3、书都是过去的理论形成,而随着新生事物的产生,有些书上的知识就显得过时,需要更正、补充、甚至于重新论证其观点,(如大量出土和传世品的出现,以及更多的、先进的仿品出现,完全超出了以往书本上的知识范畴)这才是唯物主义的探讨观。

因此,想要走好收藏之路,需要从书本上学一些(别照搬);从专家那学一些(别全听);从博物馆那里学一些(别完全限制住自己眼光);从藏友那里学一些(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听信),把这些有用的知识装在自己的头脑里揉揉、分析判断,最后变为自己的知识。

智慧寻宝,快乐收藏,才是我们藏家的根本!

责任编辑:jj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