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1856至1860年,正当太平军与清军在长江中下游激烈争夺的时候,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称英法联军之役。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12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动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12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英、法也提出同样要求,仍被清政府拒绝。此时英、法与俄国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已经结束,于是英、法决心发动一场新的侵华战争。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遵照英国政府的指示,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竟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捕人时扯落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当时该船并未悬挂英国国旗,叶名琛据实复函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将获犯送到英领事馆。巴夏礼百般挑剔,拒不接受。23日,英舰突然闯入珠江,进攻沿岸炮台,悍然点燃战火。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于29日攻入城内,进行焚掠。由于兵力不足,被迫于当晚撤出广州,退据虎门,等待援军。
1857年春,“亚罗”号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首相巴麦尊主张对华开战,但议员对此态度并不一致。议会展开了激烈辩论,通过对巴麦尊内阁的不信任案。巴麦尊解散议会。议会改选,巴麦尊派获得下院的多数议席,通过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提案。3月,英国政府任命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
在此之前,法国正借口“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中国交涉,进行诈索。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中国内地活动,胡作非为,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此案迄未议结。法国为了换取英国支持它在越南“自由行动”,并取得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不受干涉的保证,便接受英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以“马神甫事件”作为借口,率军来华。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先后率舰到达香港。12月,英法联军5600余人(其中法军1000人)在珠江口集结。美国公使列威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24、27日,额尔金、葛罗向叶名琛等发出通牒,第二次通牒限48小时内让出广州城。叶名琛忠实执行清政府“息兵为要”的方针,不事战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率兵顽强抵御,次日失守。叶名琛被俘,被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广东巡抚柏贵投降;柏贵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经常武装攻城,使城中敌人胆颤心惊。香港、澳门爱国同胞也纷纷罢工罢业,以示抗议。
英法联军根据其本国政府在出兵时的指示,要和北京直接打交道,以迫使清政府就范,决定北上,进攻大沽。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提出侵略条款,要求指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清政府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到大沽谈判,英、法竟蛮横地限令六天内答复其要求,否财即诉诸武力。5月20日,英、法军舰闯入白河,炮轰大沽炮台。守台将士英勇还击,然而谭廷襄等人毫无斗志,争相西逃,大沽失陷。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
6月初,谈判开始。英国代表骄横要挟,俄、美公使则扮演“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俄使普提雅廷施展奸诈手段,诱逼清政府于6月13日首先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攫取了沿海通商、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并且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订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埋下伏笔。美使列卫廉于6月18日逼签了中美《天律条约》,也攫取了许多特权。
6月26日、27日,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字。主要内容有: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11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按价值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清政府对条约也很不满意,特别认为“以派员驻京、内江通商及内地游行、赔缴兵费始退还广东省城四项,最为中国之害”。①咸丰皇帝曾令桂良等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宁愿以免除关税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但是,英、法方面不容变易《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1859年6月,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到达上海。他们拒绝同清政府希望在上海换约而派去等候的桂良会商,而加紧准备北上。6月20日,普鲁斯、布尔布隆与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20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自河进京,并限期撤防。英舰队司令何伯声称:“我们将稳操胜券,那么我们就应该不惜用武力来打开白河的大门,并继续向京城挺进。”①大沽口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兵舰退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拔毁河上铁戗。25日,英法联军突然袭击大沽口炮台。守卫炮台的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等,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开炮反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击伤多艘敌舰艇,登陆进攻炮台的1000多英军伤亡近500人,何伯负伤。史荣椿、龙汝元等36名将士阵亡。战斗中,美国舰队帮助英法联军作战和撤退。8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并在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中美《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
中国军队为保卫祖国,在大沽口痛击侵略者,这是完全正义的行动。马克思在论述这次战役时指出:“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①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犯津京形势图
英法联军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他们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遂出皇宫”,借以“教训中国人”,让英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生人”。①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18000余人,法军约7000人,船舰200余艘,来华扩大侵略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6月,英军占大连,法军占烟合,封锁渤海湾。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
清政府在大沽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罢兵言和。当英、法舰队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皇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贪功挑衅”,“总须以抚局为要”,②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僧格林沁认为北塘左右皆系盐滩,敌军“登岸不易”;即使越过盐滩,“北塘后路现有马队各营,该夷亦不能直抄炮台之后”,③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伊格纳季耶夫向英法联军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艘,由“俄夷引路,占据北塘”。④12日,侵略军大举向新河、军粮城发动进攻。僧格林沁所部蒙右骑兵英勇冲锋反击,在侵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精锐耗竭”。14日,塘沽失陷。21日,联军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合。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战斗直到晚上,炮台终于失守,乐善和爱国官兵全部壮烈牺牲。驻守南岸炮台的僧格林沁,在咸丰皇帝“以国家依赖之身,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⑤的谕示下,于当晚将防守官兵全部撤走。大沽陷落。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在谈判中,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求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等。清政府坚持先退兵,并不许带兵进京换约,谈判破裂。俄使伊格纳季耶夫竭力煽动英法联军“尽快进入通州,不使僧王(僧格林沁)有在这个城市设防的时间”。①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
9月18日,英法联军进攻张家湾,清军顽强抵抗,伤亡很大,通州陷落。21日,清军与敌军在八里桥激战,“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贼,进如山倒”。②主帅僧格林沁等撤队反奔,致使全军动摇,而遭败绩。22日,咸丰皇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留下其弟恭亲王奕诉负责议和。伊格纳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有关情报和北京平面图。10月初,侵略军占领圆明园。这座经营了150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官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后,又被纵火焚毁。13日,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
英法联军扬言还要炮轰北京城,捣毁皇宫。奕乞请俄国公使从中斡旋。俄使伊格纳季耶夫提出解决俄中边界作为他调解的先决条件,然后对奕说,中国“必须立刻同意联军的一切要求”。③奕诉在英,法武力逼迫和俄国恫吓挟制下,于10月24日,25
圆明园残迹
日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又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了。
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沙俄侵占了庙街和库页岛等地后,继续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1854年1月,沙皇尼古拉一世批准了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提出的“武装航行黑龙江”计划。5月,穆拉维约夫率领舰船70余艘,运载俄兵近千名,不顾清政府的抗议,强行超过石勒喀河中俄边界,闯过雅克萨、瑷珲等地,横穿中国领土两千多公里,并在黑龙江下游阔吞屯(沙俄改称马林斯克)等处屯兵筑垒,实行军事占领。1855年5月,沙俄再次武装侵入黑龙江,并迁来大批“移民”,在左岸强行建立俄国居民点。1856年末,沙俄竟将霸占的我国吉林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副都统所辖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划为它的“滨海省”,设首府于庙街(沙俄改称尼古拉耶夫斯克)。1857年,穆位维约夫派兵向黑龙江中、下游推进,在瑷珲城对岸屯驻。
1858年5月,乘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际,穆拉维约夫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边界,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归属俄国,如果不从,俄国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奕山辩驳说,中俄边界在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早经中俄《尼布楚条约》明文规定,从无更改,只有乌第河未经定界,有待议定。双方交涉时,俄国兵船鸣枪放炮,以武力相威胁。5月28日,奕山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清政府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沙俄无视条约是非法的,竟把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布拉戈维申斯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黑龙江)斯基伯爵。
1860年10月底,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自称“调停有功”,并以帮助镇压太平军为诱饵,向奕提交了一份新的中俄条约草案和俄国单方面绘制的东部边界地图,逼迫奕“一字不能更易”地接受,否则“兵端不难屡兴”。11月14日,奕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一)乌苏里江以东地区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惟“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二)中俄西部未定边界,“此后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哨所)等处,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起,往西直至斋桑湖,自此往西南顺天山之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南至浩罕边界为界”。(三)俄国取得在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沙俄不仅把《瑷珲条约》规定划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而且又为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根据”。条约还为沙俄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和进一步侵略新疆、蒙古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沙俄还把条约签订前一年由它单方面绘制的边界地图,当作条约附图强加给中国,清政府拒绝签字。
1861年6月,中俄双方代表签订了《勘分东界约记》。这次勘界,实际上权勘分了兴凯湖以南的陆界,并没有勘分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水界,只是在这张比例尺小于一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画了一条红线,表示两国以这两条江为界,它既不表明也不可能表明边界线在江中的确切位置。在勘界和立界牌中,俄方力图多占中国领土。勘界立牌后,又不断蚕食我方土地,搬移界牌,肆行侵占。
自1862年8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谊和沙俄政府全权代表巴布科夫、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勘分西北边界的谈判。中国的西部疆界原在巴勒喀什池(今俄国巴尔喀什湖)。自18世纪初叶起,沙俄不断进窥该地以东以南地区。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强行规定中俄西段边界的走向,把清朝设在境内城镇附近的常驻卡伦指为分界标志,把中国的内湖斋桑泊和特穆尔图淖尔(今俄国伊塞克湖)指为界湖。随后,俄国出兵强占中国境内山隘、要津,垒石立界,制造既成事实。在谈判过程中,俄方代表态度蛮横,硬要中方接受其划界方案,并多次出动军队袭击博罗胡吉尔等卡伦,甚至扬言攻取喀什噶尔和伊犁。明谊严正拒绝俄方方案,谈判中断。
1864年10月,在塔城重开谈判。俄国派兵威逼塔城卡外,巴布科夫坚持中国必须按照俄国的分界议单划界,“若不照此办理,稍有更改,我们立即起程回国,只好派兵强占”。①负责总理衙门的奕一再指令明谊妥协让步,惟恐如不接受俄方议单,“将兵连祸结,必致更难收拾”。②10月7日,明谊签订勘界议定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今俄境)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据此,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计约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大的获利者。它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一系列的勘界条约,侵占了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①《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1,第31页。①《布尔布隆致函外交大臣》,中国近代生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6册,第191页。①《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第43页。①转引自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2—43页。②《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55,第3页。③《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严防海口酌量布置情形折》,《第二次鸦片战争》第4册,第323页。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55,第30页。⑤《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55,第35页。①阿·布克斯盖夫登:《一八六○年北京条约》第121页。②赘漫野叟:《庚申夷氛记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2册,第10页。③《一八六○年北京条约》第205页。
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9,第21页。②《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4,第16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