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幕后:空军带弹受阅绝无仅有


【前言】
时间开始了。1949年10月1日,世界在倾听来自东方声音。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从五千年文明中走来的古老的中国,这是从一百年屈辱中站起的崭新的中国。
开国大典本应是场庆祝新生的狂欢,然而由于形势复杂,旧敌环伺,只好提前三个月举行,空军带弹受阅绝无仅有。60年过去了,记录在影像中的开国大典依然炽烈,依然震撼,其背后的故事依然新鲜,依然动人。
开国大典提前三个月举行
新中国成立前夕,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秘密访问。访苏期间,斯大林曾问刘少奇,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宣布成立中央政府?刘少奇根据出国前中共中央酝酿的意见据实相告:我们目前正集中力量解决华南各省的问题,成立中央政府要在明年1月,可能是1月1日。斯大林建议:解决重大问题时固然要稳妥,要掌握时机,但更重要的是不可错过时机。我想提醒你们注意防止敌人可能利用所谓无政府状态进行干涉。这是极毒辣的一招,不能不防。刘少奇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忠告,他立刻向中共中央作出汇报。
在认真审视国际国内形势后,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决定: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中国中央政府,同时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
阅兵式列入开国大典
1949年7月,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决定将阅兵式作为开国大典的三项内容之一
新政协筹备会议在6月15日开始开会,7月7日过后,中共中央就成立了由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根据中央指示拟定的开国大典有三项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阅兵总指挥由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杨成武兼任阅兵指挥所主任,唐延杰兼副主任。
曾考虑在西苑机场阅兵
阅兵式地点有两套方案:一是天安门广场,一是西苑机场。最终接受周恩来意见定在天安门广场
当时由阅兵指挥所正副主任杨成武与唐延杰受命主持起草了一个《阅兵典礼方案》。阅兵方案提供了两个地点供中央最后确定:一是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二是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各有优缺点。天安门地处北平市中心,天安门周围的街道四通八达,受阅部队和参加庆典的群众容易集中,在这里举行开国大典无疑会增加热烈的气氛和效果。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便于检阅。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阅兵方队的排面不能太宽。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刚进北平时曾在西苑成功地举行过阅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里地处郊区,地形开阔,万一遭到国民党空军的袭击也便于疏散和隐蔽。但缺陷是,首先须另搭两三个看台,工程大,且不如天安门城楼宏伟壮观;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较远,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
两套方案,阅兵指挥部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经过反复权衡,写下了自己的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最终,中共中央采纳周恩来的意见,将阅兵式地点定在天安门。
阅兵分列式是按海、陆、空的顺序,海军方队率先出场,这与以后历次国庆阅兵都不同
1949年10月1日下午4点35分,开国大典阅兵分列式开始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节奏声中,海军方队走在最前面。来自安东海军学校与华东军区海军的两个方队:海军军官方队和水兵方队昂首率先走过天安门,代表着新中国最早的海军。他们当中许多是“重庆”与“灵甫”两舰起义的官兵。当他们通过天安门主席台时,广场上顿时群情激昂、欢声雷动。这不仅因为海军是人民军队新出现的军种,也是因为海军的服装特别——以蓝白色为基调,与草绿色的陆军服装明显不同;大檐帽、水兵帽、飘带、披肩更是海军特有的。
开国大典阅兵式是按海、陆、空的出场顺序。当时的习惯叫法是“海陆空军”,如“海陆空军大元帅”。而1950年以后,在天安门举行的历次国庆阅兵式,都是按陆、海、空的顺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