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风俗中的桌案使用

1. 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桌

除旧迎新是指岁终的除夕和新春的元旦。元旦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古时又称端日,近代成春节。这是中华民族中国人、特别是汉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北京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是新年的序曲,家家开始忙碌备年。真正进入新年议程的还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是大年的前奏。

《北京风物志》说,北京有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供桌,两边配上两碟糖。”北京还有首童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祭灶的供桌上,两支红烛一炉香,桌上摆放有糖瓜(东北叫关东糖)、南糖。祭灶时供糖的来历是:传说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回天宫向玉皇汇报工作,所以人间百姓求灶王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王究竟是谁?传说很多,但民间有一首民谣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所以祭灶的供桌上要有一碗凉水并一把草料,这是为灶王爷的坐骑准备的。祭灶时焚香、烧纸,并将旧的灶王神像和草料一起焚化,待除夕夜时再将新的灶王请上神位。祭灶礼成之后,供桌上的糖瓜、南糖,就分给眼巴巴等待着的孩子们了。每一个从孩提时代走过来,参加过祭灶、分吃过灶糖的人,怎能忘记那一年一度的祭灶仪式,那供桌所代表的神圣,那灶糖的甜蜜,乃至小年所带来的喜悦心情呢!

小年过后进入紧锣密鼓的迎新年活动,买年画、写春联,忙碌节日的饮食、新衣和娱乐的准备工作。

春联古称“桃符”,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在桃符板上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自此诞生了第一副春联。

明代太祖喜爱春联,除夕时传旨臣民门上须加春联,亲赐臣下以春联,微服民间观赏春联。《簪风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上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中国年节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

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5页)

在贴春联的同时,也要将大门装饰一新,贴上门神。

门神画历史悠久,蔡邕在《独断》中说当时的门神画是神荼、郁垒等。《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中国年节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 页) 到唐代出现了秦叔宝、尉迟恭等现实人物形象的门神,大都是画在木板上。北宋以后,随着木版雕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木版印刷的年画和门神。

过年的欢乐还在咚咚的迎年鼓声之中,《燕京岁时记·太平鼓》:“儿童三五成群,以藤杖击之,鼓声咚咚然,环声铮铮然。上下相应,即所谓迎年鼓也。”

在我国南方,腊月廿五日还要举行“祝福”活动,鲁迅的小说《祝福》便是描写这一活动。要在堂屋里摆上由两张八仙桌并列的供桌,上面悬挂神像,供桌上依例是三牲福礼(猪头、鸡鹅、鲢鱼),在供品上插许多筷子,以请群神共享。男人们行跪拜礼(女人不拜),以求诸神保佑全家康健、财运亨通等。

2.除夕夜的祖宗桌

随着欢快的鼓声和紧张的忙碌,节日的正典——除夕来到丁。除夕是春节的高潮,是最隆重、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迎年的准备一切就绪,下面该是请祖先牌位、挂家谱、摆供桌了。摆祖先桌这一项活动令人终生难忘。六十—年过去了,至今笔者还记得儿时在父母的带领下、挂家谱、请祖宗过年和摆设供桌的情景。官宦人家的祖宗是供在祠堂,一般人家的祖宗桌设于正厅,上面悬挂祖宗影像和牌位,桌案上摆着供器、香烛和插着供花的大碗供品。除夕之夜,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人在家主的带领下,布供、焚香、化纸、叩头,迎接祖先回家共度新年。

旧时的官宦人家则又是一番情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章里生动地写道:“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接次传至阶下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风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5页)

以上贾府的除夕设供情景,足以说明,除夕请祖宗过年,为祖宗桌布供,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事情!因为缅怀先人,慎终追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除夕夜的团圆饭桌

除夕的年夜饭,也叫合欢宴或团圆饭。这也是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家宴了。汉代便有除夕宴,史料里还汜载宫廷除夕君臣宴饮的情景。到了唐代,宫廷里的除夕宴可谓空前,诗人杜审言写道:“冬季除夕迎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元代诗人萨都刺说:“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觞到小臣。”元明清各代,宫中都设有盛大的辞旧迎新守岁宴、朝贺宴,宴上盛馔无数,华椅间诗酒不 绝。

百姓人家的除夕团圆饭,也是竭尽丰盛,充满欢乐、祥和、亲切的大团圆气氛。《清嘉录》有:“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摘自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江西美术出版杜,1992年版,第201页)《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有一段记述,说贾母来到正堂,“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然后散了压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7 )一般人家虽不似这等排场,但是象征团圆的年夜饭,也必定是竭尽全力地做到丰盛,取吉祥与团圆之意。外出的人都会尽量赶回家乡吃这顿年夜饭。远离家乡实在赶不回来的人,宴桌上也要为他布上一副碗筷,象征着与家人的团聚。这是一年一度的、最令人向往的盛宴,最令人激动的时刻。

除夕的晚宴之后,便是除夕的最后一个节目——拜年和守岁了。拜年是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明陆容《菽园记》说:“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而在家族之中,首先是齐聚祠堂或祖先桌前,给祖先拜年,然后是儿孙晚辈给长者拜年,照例长辈要给儿孙“压岁钱”。图14、图15是拜年图。《红楼梦》的第五十三回,写贾母在宗祠祭拜之后“一时来至荣府……归了坐……一面男一起,女一起,—起—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人民主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7页)这便是拜年。“守岁”是中华汉民族的除夕习俗,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待天明。晋周处的《风土记》说,除夕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 谓之 ‘守岁’。 ”(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3页)

4.除夕的天地桌

《燕京岁时记》 载:“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及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谓之天地桌。”(北京古籍出版杜,1981年版,第98页)

《帝京岁时纪胜》 说:“每至岁暮,院内设台亭,奉天地供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有“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老北京的风俗》说:“天地桌有的设于堂上,有的设于院中,情况不—。”(北京燕山山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但是供奉诸神的天桌,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传说除夕夜至新年凌晨,是诸神下界考查人间善恶的时刻,因此要设天地桌案,焚香上供以敬过往诸神,求其赐福。

5.除夕夜的祭诗桌

《唐才子传》 载,诗人贾岛一生爱诗如中魔,每年除夕时,将一年的诗作取出, 列于长案,摆上酒肉供品,焚香下拜,口中念道:“此吾终年苦心也。”祭毕举杯痛饮,长歌度岁,年年如是。这虽然是个人的习俗,却足以说明一个文人在岁暮时,也要以最隆重的仪式,来庆祝自己一年的辛勤收成。诗人将诗稿奉为神明而设案祭拜,这也是文人的一大雅俗。

6.正月初二祭财神桌

财神在民间有广泛的信仰,因为人人都期望过上富裕的日子,所以才希望财神的福佑。正月初一早晨接进财神,家中设立“督财府”的神位供桌,在正月初二要焚香祭财神。

7. 元宵节的观灯宴与家宴桌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望日,象征着团圆美满,所以元夕祭天之俗由来已久。在汉代义增加了新的内容,据记载:汉文帝在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而即位称帝的。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夜,文帝都要率群臣出宫游玩“与民同乐”,由此始有元宵节。汉武帝建太初历时,元宵节便列为重大节日,沿袭至今。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传人中土,明帝令正月十五点灯敬佛,这便是元宵夜张灯和观灯的起源。当然,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传说很多,元宵节的风俗活动也有不同。 《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己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酌中志·饮食好尚》:“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勋戚内眷,登楼观看,了不畏人。’’《帝京景物略·灯市》:“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自昏至明……张灯之始上元,初唐也,睿宗景云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请燃千灯,帝御安福门纵观。上元三夜灯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驰禁,开市燃灯,永为式。上元五夜灯之始,北宋也, 乾德五年太祖沼曰:‘朝廷无事,年谷丰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理宗淳佑三年清予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而上元十夜灯,则始我钥,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北京传统节令风俗和歌舞》,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旧时富贵人家的元宵节,要在庭中搭楼设台,张各色奇巧花灯,同时安排酒宴,全家人饮酒观灯。 《金瓶梅》 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 一章写道:“临街楼上设放围屏桌席,悬挂许多花灯。……到午间,客位内设四张桌席……前边楼上,设着细巧添换酒席,又清月娘众人登楼看灯玩耍。楼檐前挂着湘帘,悬着灯彩。”(齐鲁书社,1991年版)同书的二十四回、四十二回,都有元宵夜的描写:在厅上,在楼上,一边观灯,一边宴饮。

《老北京的风俗》 说,清末民初的北京元宵节,非常热闹,它与新春的厂甸庙会,白云观的燕九会神仙,合称“上林盛举”。《红楼梦》 的十七回和五十三回里,都描写过贾府庆元宵的情景,尤其是五十三回,描绘得甚是细致:“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花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贾赦到家中,和众门客赏灯吃酒,……”“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上面两席是李婶娘薛姨妈坐,东边单没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上设一个轻巧洋漆描金小几……。”“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每席前竖着倒垂荷叶一柄, 柄上有彩烛插着。……窗隔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8页、第669页)

《宛平县志》:“元宵前后,金吾禁驰,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索,殆古之遗风云。”《老北京的风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大兴县志》:“元宵前后,赏灯夜饮。”(同上)

《竹叶亭杂记》:“今圆明园正月十五日,筵宴外藩。”(同上,第21页)

《燕京岁时记·灯节》:“每至灯节,内廷筵宴。”(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实用北京指南》:“十五日为元宵,薄暮,居民供元宵于佛前,阖家食之。 ”(《老北京的风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元宵节观灯夜饮夜宴的记载,比比皆是。在元宵节的洒宴上、灯会上,都伴以游乐活动,如“击太平鼓”“舞龙灼”’“跳百索”“耍明月和尚”等。

《老北京的风俗》说,清代“升平盛世”时,元宵夜的内城、外城皆是灯火辉煌。内城的东四牌楼、地安门最盛。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为热闹之地。清代画家郎世宁等人画过多幅宫廷节日图画,如 《岁朝图》、《上元图》等。《上元图》就是描绘乾隆在挂满花灯的殿庑中观灯、看一群儿童游戏,与家人共度元宵佳节。总之,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望日,象征着新春新禧,团团圆圆。所以元宵节的观灯宴、团圆家宴以及香甜美味的应时元宵,是最令人眷恋和神往的。

8.清明的祭桌

清明节又叫鬼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尊祖、敬祖和缅怀先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商周以来,一直把祭祀上帝和祖先当作是国家大事,《国语·周语上》说:“夫祀,因之大事也。”孔子也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宗庙、祖坟是家族的象征,“清明无客不思乡”,这是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共怀的情愫。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清明节,不远千里回乡奔祭,又有多少人留下丁清明思乡的佳句。清明祭祖,殷实人家在自己的家庙祠堂祭祀,一般人家则到先人的墓地祭祀。不论是在家庙、在郊野,都必定要设供桌祭奠。《中国年节文化》说:“节日期间,专门设置供奉祖先的祭桌。”

在清明节祭祖礼成之后,有的就在郊野围坐聚饮,有的放风筝,有的则编柳条圈戴在头上以享春意,民间还传唱“清明不插柳,来生变黄狗”的儿歌。

清明节时值春回大地,在南方已经是桃红柳绿;即是北方,也已隐约现出绿色生机。所以魏晋以后逐渐形成清明节郊游的习俗。《武林旧事》说:“清明前后十日,城市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中国年节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 页)《西湖老人繁胜录》说:“清明节,公子王孙富室骄民,踏青游赏城西。 ”(《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页)。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是春季里的雅事。人们邀上涛朋墨友,带上坐具食盒,策马于春天的旷野,畅饮于春天的怀抱,诗情画意难以描尽。欧阳修在《阮郎归·踏青》中写得好: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写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于寻春半山城。

口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不一,踏青的时间并不固定。但是清明节祭祖扫墓,南北方是—致的。不论是家祭、庙祭、野祭,那祭桌是伴随清明节,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9.端午节的欢宴桌

端午又称端阳、端五或重午等。端午节的来源传说很多,有纪念屈原说,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曹娥说,还有吴越地区举行龙图腾祭祀说等等。但以纪念屈原说为多。吴均《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田汝诚《西湖游览志余》说:“端午为中天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以五色彩丝。”(《老北京的风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这大概就是吃粽子的由来。

唐代以前,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有五毒伤人身之说,所以端午节“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去虫。”(《清嘉录》)《酌中志》又说:“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面,赏石榴花,佩艾叶,合诸药画治病符。”(《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江西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山堂肆考》说:“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 ”(《中国年节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第124页)。

唐时一改前朝对五月五日的恶感,而将端午变成娱乐的佳节。唐王室在端午节大宴群臣,玄宗曾留下“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俎献肥鱼,新筒裹练,香芦角黍”的端午宴场景。民间百姓之家的端午, 自然也有丰俭不等的端午家宴。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帝京午节,极盛游览。……或午后家宴毕,仍修射柳故事……陈疏肴,酌余酒,喧呼于夕阳芳树之下,竟日忘归。”(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中华汉民族的三大节之一的端午节,早已失去其避灾祛病的原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端午节充满了生活情趣,戴艾虎、挂荷包、赏榴花,以及端午餐桌上那香喷喷的各色粽子,让人永生难忘。

10.七夕夜的乞巧桌

七月七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之夜。《荆楚岁时记》说:“七夕夜,妇女们在庭中摆设香案,供以瓜果,用彩线穿七孔针向织女乞巧。”

《风土记》说:七夕夜“打扫庭院,摆上几筵,供上美酒果品,撒—卜香粉而祭。”唐代长安的七夕夜热闹非常,家家摆香案、供瓜果,焚香乞巧。唐玄宗在华清官庭中设宴,与贵妃游宴七夕。宋时更甚,王公贵戚们在庭中搭设“乞巧楼”,普通人家也要搭设“乞巧棚”,设案陈供焚香乞巧。直到明清两代,七夕夜在庭中设案乞巧依然成习。

在民间还有“弄巧”的活动,即待字闺中的女儿们,在七夕前用米粉、果仁、通草等物,雕成各种器物,如仕女、宫室、花篮等造型,谓之“七巧果子”,陈列于庭院的桌案之上供人欣赏,也是展示女儿巧手与才华的机会。七夕节是旧时妇女表达内心愿望的惟一节日。这一天年轻的少女少妇们,邀上相好姐妹, 盛装打扮,在月下摆上供桌,陈以瓜果,秉烛焚香,望空祭拜,或陈列自己的巧手制作供人品评。她们共同的心愿便是自己的终身幸福。少女们盼一个如意郎君,少妇们望—个早生贵子。唐、五代时曾有过七月六日度节的风俗,尔后历代均以七夕为俗。

11. 中秋节的祭月桌、赏月宴桌

中秋节又叫八月十五、月节、月夕和团圆节。祭月之俗大约起于周代,《礼记》 中就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汉魏之后,由祭月、拜月又演化出赏月和咏月。魏晋时的赏月诗人、咏月诗很多,但那时并未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到了唐代才约定俗成为八月十五中秋节。据说唐太宗时,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后,祭月之俗才普及到民间。也有的资料说是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祭月、赏月,是中华民族的一大雅俗。史料记载,宋时欧阳修与王君玉,在中秋之夜相邀赏月,时值大雨,二人在雨夜中赋诗饮酒,欢度中秋,留下了《酬王君玉在中秋席上待月值雨》诗。《谈苑》里还记载晏殊与王君玉在中秋夜雨停之后,欢宴赏月达旦的故事。

《梦粱录》对于中秋夜的赏月,有细致的描述:“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贵巨室,莫不登高楼,临轩观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观。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中国年节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苏州风俗》说:“家家置供桌于月下”。《东京梦华录》有“十五日祭月”,《北京风物志》记北京的中秋谚浯:“八仙桌,镶金边,小小月饼往上端。”《老北京的风俗》:“十五日晚间,待家人聚齐,月亮升起以后,祀月仪式即在庭院举行,形式大同小异。有的望空设祭;有的将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当神位;有的用月宫码(系木刻版水彩印刷的神祗,也叫兔爷码)当神位的。但都用小矮桌(小饭桌),上设中秋月饼……瓣刻如莲花的西瓜为不可少者,因取团圆之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老北京的风俗》又说:“撤供之后,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同上,第?36页)

《清稗类钞》:“中秋日,京师日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都门杂咏》说得好,“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泥塑玩具兔儿爷最受北京老幼的钟爱。(同上,第135页)

拜兔儿爷可以说是孩子们的专项活动,明人纪坤著《花工阁剩稿》:“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形,儿女祀而拜之。”(《中国风俗图像解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清嘉录》还记载了杭州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小儿女拜月嬉戏谓之“斋月宫”。供奉小财神,并制作寸余大的小摆设,有台阁、几案等什物。各家小儿女互相观赏度中秋。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章里,也有贾府度中秋的描写:说十四日晚,“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备了一桌菜蔬果品,在汇芳园丛绿堂中,带领妻子姬妾先吃过晚饭,然后摆上酒,开怀作乐赏月。”

“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行朔望之礼。”

“贾母笑道:‘此时月亮已上来了,咱们且去上香’。”

“当下园子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 香,秉着烛,陈设着瓜果月饼等物。……地下铺着拜毡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72页、第973页、第974页)

总之,八月仲秋时节,是一个气候宜人的季节,在丹桂飘香,明月如画的夜晚,阖家团团围坐,或设宴以赏月,或摆放供桌以祭月,其欢乐与幸福尽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之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2.重阳节的菊花会、登高宴桌

重阳节又称九月九、重九、菊花节等。它源于秋游和祛灾的风俗,《风土记》说:“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令御初寒。”实际上登高原是古代的娱乐活动,东晋诗人谢灵运为登高自制登山鞋,时称“谢公屐”。我们从许多咏九月九日登高的唐诗中,可以体味唐代文人登高的盛况。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九月九日洪州牧大宴宾僚于滕王阁,王勃当场挥笔写成了那首《滕王阁序》,其中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令洪州牧拍案叫绝,并成为千古佳句。

登高秋游,携酒备宴也是古来风俗,《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老北京的风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第137页)唐代在曲江设重阳宴,君臣赋诗欢饮几成定制。宋代继唐风,宫中每至重阳也没重阳宴,饮酒赏菊。

《老北京的风俗》说:“明代……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作乐。”清代登高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儿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

在秋高气爽的金秋,天高云淡,风清日丽,人们三五成群赴郊外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不仅是文人墨客兴之所至,就是寻常百姓也争相效仿。《武林旧事》说:“都人是月饮新酒。”《帝京岁时纪胜》说:“市人争买(重阳花糕)供家堂,馈亲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描写梁山英雄共度菊花会的情景:重阳日,聚义厅上大排酒宴,宋江乘兴作《满江红》一首,乐和即席演唱。图44即是《水浒传》插图《重阳节菊花会》。

重阳节的迷信色彩,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渐远疏淡,留下的只有尽享秋情秋韵的赏心乐事了。人们相邀相携,提上时令佳品,登上高山崇台,尽情围在桌旁唱和宴饮,这是多么高兴和难忘的时刻。在一览群山的同时,自然想起山外的亲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发出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正是人们的共同心声。千百年来,这句共同的心声久传不衰,这也许就是节日风俗的力量所在吧!

13.寿宴桌

办寿、办生口是指晚辈人为长辈人做寿时举行的庆祝活动。年轻小辈人的生日,只有一碗长寿面而已,一切从简。

旧时富户人家办生日像办喜事一样,夏天搭凉棚,冬天搭暖棚,设寿堂、寿案,摆供品,办寿宴等。为男寿星和女寿星办寿的设案摆供还有不同讲究。亲友们祝贺送礼,主家设宴款待。有条件的富家还要请戏班办堂会。而小户人家办寿,虽然从简,但也要设供奉神码儿的寿堂,也要有寿面、寿桃的家宴。

《红楼梦》里有多处描写做寿的情景,如第十一回为贾敬做寿;第四十三回有为凤姐“凑份子”办寿;还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描写怡红院的八个丫头为宝玉做生日的情景:

“袭人道:‘不用高桌,咱们就把那张花梨圆炕桌子放在炕上坐,又宽绰,又便宜’。”

另外第一百零八回还有《强欢笑蘅芜庆生辰》,描写抄家后的贾家为宝钗生日“摆下果酒”。

责任编辑:jjl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