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盛大开园

  骊山秀美,秦陵苍郁,初秋时节的秦始皇帝陵更加显得气势宏伟。9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开园仪式在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游览胜地秦始皇陵隆重举行。

  出席开园仪式的领导有: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国家旅游局纪检组组长刘金平,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赵乐际,陕西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代省长赵正永,陕西省政协主席马中平,陕西省委副书记王侠,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陕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魏民洲,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德全,陕西省政府副省长景俊海,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第四十七集团军副政委李伟少将,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秦政,陕西省委副秘书长李兴旺,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姚超英。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主持开园仪式。他表示,在国家与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在陕西省文物局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相关单位的积极努力与奋力筹措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秦陵遗址公园)已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丽山园的建成开放不仅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强有力的基础保障,而且也对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吴永琪致欢迎辞。他讲到,长期以来秦陵文物工作者按照“一院多馆”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建设以秦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实现秦陵大遗址科学保护和秦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与已开放多年的秦俑博物馆同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组成部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是历经二十余年努力奋斗的秦陵文物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我省乃至全国文物工作的盛事,将成为陕西文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感谢各级领导、各位同仁的悉心指导与深情厚意。
   
  吴永琪院长表示,此次对陵园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规划、保护在历史上应属首次。秦陵文物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秦陵文物事业奋进的道路上一定会是满目风光不暇赏,一路春色更喜人!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致辞,高度肯定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是全国最早开始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具有鲜明的开创性和示范性。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必将成为陕西省特有的文化地标,在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必将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典型范例。单霁翔局长要求,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开放后,仍要将加强考古工作和文化遗存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加强科学研究,通过持续、科学、高水平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世人展示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他祝愿,陕西省和西安市能够在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政府签署的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的指导下,以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的精神,不断推进西安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陕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
   
  国家旅游局纪检组组长刘金平在讲话中指出,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物资源的强力支持,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建设在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文化传播的功底,做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统一。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必将对推动陕西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陕西省政府副省长景俊海讲话并指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开放,既是加强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又是促进我省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希望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大遗址保护进程,充分发挥陕西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为实现建设西部强省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开园仪式特别邀请了五位农民代表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开园揭幕。陕西省人民政府代省长赵正永宣布:“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赵乐际共同为秦始皇帝陵世界文化遗产碑揭幕。出席开园仪式的领导和嘉宾还参观园区并观看了极富大秦风韵的《始皇陵畅想》歌舞表演。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陕西省文物局 文:秦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