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责“学术流浪汉”,先清理自家门户

曹操墓真伪之争,在贡献媒体版面资源和公众闲暇谈资的同时,还为学术领域贡献出一个新概念:“学术流浪汉”。社科院研究员、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根表示,要谨防那些借曹操墓事件炒作自己的“学术流浪汉”。

笔者在此并无意探讨安阳曹操墓的真伪,也无意对争论过程中的各方观点进行评介,只是对“学术流浪汉”这个称谓颇有兴趣。顾名思义,所谓“流浪汉”,即指居无定所、无家无业者。而“学术流浪汉”,显然是指那些无门无派或不是出自正宗门派、不在学术科研机构供职的研究者。这样的研究者确实有一些,其观点或亦颇多荒诞舛谬,但以“学术流浪汉”相称并要“谨防”,是否妥当呢?

凡学术研究、表达和争论,观点难免有对错、成果难免有大小,但研究者的身份却不该成为判定这一切的标签。若认为只有学院派的观点方可信可读可研讨,“在野派”肯定一无可取,则违背了学术规律,不少事实和历史经验亦足可证明其荒谬。如国学大师钱穆,17岁即辍学,边任中学教师边进行学术研究至36岁方发表成果,若依唐研究员之观点,这是十足的“学术流浪汉”了。尤其是,钱穆一出手便是与康有为相辩驳,按唐研究员的思路,这更应是“借机炒作自己”了。

学术研究讲究规范,看重门派出身亦是无可厚非,但却不能抱定门户之见,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非出名门,其论则谬”。特别是在人文学术的领域,学院派与非学院派的能力区别和资料把握,并不像自然科学领域差别那么大。以研究三国和曹操为例,社科院的专业研究人员固然掌握资料多些,但不能说民间人士的看法都是不可信的演义。整体看来,称别人“学术流浪汉”所显出的傲慢或可谅解,但对学术规律的有失尊重乃至根本悖离,却不得不予以澄清。

尤其是,“学术流浪汉”这一概念在以门户划定高下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遮掩了目前学界的症结之所在。当今学术领域,各种泡沫确实很严重,但真正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并不是学术界的“流浪汉”们。最近深陷抄袭风波的汪晖、与方舟子从学术论辩上升到锤头之争的肖传国,都非但不是“学术流浪汉”,还堪称学术的“门派掌门人”,恰恰是他们给学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完全有理由说,学界的那些水货“门内弟子”,比“学术流浪汉”更值得警惕。因为与前者相比,后者毕竟话语渠道有限,学术公信力也相对欠缺,想制造出影响都很难。所以,奉劝那些充满优越感的学界大佬们一句:在警惕和贬抑“学术流浪汉”们之前,还请先清理一下自己的门户罢!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