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半梦半醒间,映照出的时代的缩影

本周起,新版《红楼梦》正式掀开后半部面纱: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情节首度在荧屏上与观众见面,宝玉、宝钗等角色也完成了从小到大的更替。开始就被过度阐释的黛玉裸死、宝玉中举等段落,再也无法引发“黑红”热潮,网友和媒体集体进入疲劳期,而导演李少红却已缓过乏来,准备下一部作品去了。喜欢的,还在看;不喜欢的,早已放弃。更多人的偶尔几眼,维持着它惨淡的收视率。媒体用“高开低走”来形容,到底有多低,也只有电视台知道。

这个持续四年引发全民关注、热议和声讨的项目即将落幕。期间的种种是非,倒与李少红对《红楼梦》的理解相通———既有美梦、也有恶梦。为播出造势的揭秘、解密节目,让我们知道了李少红曾担负的不堪承受之重:缺钱、不满意但又必须用的演员、红学家不可违抗的旨意,还有那些从未接触过表演的孩子……同情理解中,也伴随着不解和愤怒:为什么不能尘归尘土归土,《红楼梦》仅仅是《红楼梦》?新红楼从一开始就背负了太多,选秀、罢拍、筹钱……它更像是一个被轮番操纵的鬼盘,虚华散尽面目皆非。然而,创作者不能对观众提要求,结果远比过程更重要。

即使是恶评连连,新红楼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美术置景颇受好评,开篇两集的特效也很是大气,十二钗判词的动画场景更是精彩,而贾瑞正照风月鉴等段落也突显了导演掌控情欲戏的功底。如果说87版《红楼梦》较为忠实地叙述了一个红楼故事,那么2010版《红楼梦》可以说是让《红楼梦》的文学信息有了全息的影像再现。权且把它当做“初级普及本”接受,也很有积极意义。近日,李少红发起了一个“红楼之约”,希望二十年后大家能够记得这一版《红楼梦》,到那时再邀请主创们聚在一起,重温青春岁月。二十年后,也许铜钱头走进了米兰、“黛玉”嫁作了商人妇、“宝玉”变成了大老板……经典之争演化成流金岁月,映照出的都是时代社会的缩影。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