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城——公共空间里文字的独立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摄影作品系列《字城——文字之城》,版权:吴祎萌(设计师、艺术家)


  文字作为建筑


  在夜幕下的南京路和上海传统商业街头漫步时,人们会被无数的霓虹广告所侵袭。没有人可以躲过它们劈头盖面而来的缤纷色彩和纷繁样式。文字的内容大多是用“艺术化”的美工字巧妙编排起来的商店和商标名,鳞次栉比地构成一幅闪耀的霓虹装饰画。作为那些在古旧市场上可见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灯笼和旗帜的电子版,这些霓虹灯饰夜以继日地释放着它们的视觉诱惑。这些眩目的字体完美地演绎了“热闹”的概念。20世纪初源于欧洲的“铁皮瘟疫”,曾为人们形容大城市公共空间金属广告牌的泛滥,在当今中国,“铁皮瘟疫”则实现了美学方面的飞跃。从建筑的角度讲,这些文字和标牌早已具有了独立的物质性。无论是行人还是驾车者在经过的时候,都不仅仅是简单地读取文字的涵义,而是通过其图像和密集程度,将它们感知为城市的标记。这些字体通过它们紧密的结构使自己独立成为城市中的城市。


  文字作为想象空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字城——文字的城#1》,2010,版型,版权: 吴祎萌


  逃避到城市周边来躲开这些广告牌的企图是徒劳的。即使是在城市的最边缘,文字和标志仍旧如影随形。引人注目的是,这座文字之城不仅攻占了主要的商业购物街大部分空间,还有那些尚处于向现代化过渡阶段的非正式区域:比如远离商厦和写字楼的城郊小作坊和小吃店,小超市和小卖部。这些通常以家族模式经营的小公司,有时也效仿资本雄厚的商家,用比自家店面大两倍的招牌来作装饰。文字越大,越惹眼,就越有可能吸引司机和行人成为他们的顾客。不过,广告牌上的信息同实际的供应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小吃店号称自己为“餐厅”,小清洁作坊号称自己为“跨国公司”。内容通过文字这个媒介膨胀和被夸大。文字发挥着地区性的“增值效应”,它为当地人铺展开想象的空间,映射着他们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展望。


  文字作为求生手段


  一些期待发展、处在拆除和新建的夹缝之间的非正式区域——孤零零的断墙和残留的道路阡陌,年久失修,不久便会完全消失。在这里,正式的铭牌和广告毫无意义。取而代之的是,这些不算地方的地方成为了一种颠覆性的文字文化的手写信息的载体。同西方艺术家叛逆性的自我表达的涂鸦不同,中国墙上的这些符号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从本质上讲也是经济的:这些中间区域为外来务工、临时工和其他求生者创造了生存环境。拆迁给他们提供了机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字城——文字的城#5》,2010,版型,版权: 吴祎萌


  他们在墙上和地上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服务项目(泥瓦匠,配钥匙,小型的婚丧乐队)以求寻找雇主。与广告牌不同的是,这些文字的目的不是要给人留下视觉印象,而是尽可能迅速地、悄然地被人看到后再次消失。文字成为了生存的手段,其命运与发布者在大城市中的命运一样瞬息万变——不具任何的保险和持久性。无论是南京路还是城郊,还是已被拆除的老城区的残存:文字无处不在。当已成型的商业中心在闪亮的文字里光彩夺目时,简朴的城郊也在努力向它们靠拢。残垣断壁上那些细小潦草的涂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颇具破坏性,但事实上它们也只不过是商业文化在微观层面上的一种延续。官方的文字文化和非法的游击式布告之间充满张力的共存可以被解读为急速城市化发展的一面浮雕,现代化的步伐及其阴影在其间交相反映。城市被文字所占据。


  附图片选自摄影作品系列《字城——文字之城》,是对文中所描述现象的艺术阐释。它们是由文字元素组成的城市景观的版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