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高院院长马锡五 怎样化解干群矛盾的

    1946年秋,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的马锡五,得知延安县盘龙区军属杨兆云曾因抗粮不交与乡干部发生纠纷、缠讼数年未果。此事在当地影响极为不好,虽经当地政府和有关机关处理,但一直未解决。区乡干部提起杨兆云,就有愤懑之言,县上干部一提杨兆云,也是摇头没办法。马锡五在受理此案时立刻想到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一番话:“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用仅仅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那么,这就是沾染了国民党的作风,沾染了官僚主义的灰尘……”据此,马锡五认为,此案非同小可,不能回避矛盾,务必查清实情,给群众一个说法。于是,他立即到延安县司法处了解到杨兆云状告的三条内容:一是别人侵占了他的土地;二是贼偷了他的东西;三是区乡干部偷打了他的麦子,强迫他多交了公粮。

    马锡五认为,应该先缓解干群矛盾,将第三个问题作为首要问题来解决。他首先深入群众,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调查案情。在调查中他意识到,区乡干部在处理杨兆云问题的方法上有错误的地方,即干部强迫杨兆云家多缴了公粮,确实违反征粮法令。如果不首先纠正区乡干部的错误,而只强调杨兆云的不对,杨兆云不但不会悦服,群众也会不答应。马锡五随即召开干部会议,严肃批评了区乡干部这种强迫命令、不深入调查研究的官僚主义作风,特别批评民兵强打杨家麦子的行为是违反政策、法令的,应主动向杨兆云道歉。

    在纠正了区乡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之后,马锡五又到当地处理杨兆云所告的侵占土地的问题。首先,他亲自到争执的地界处与农民共同研究了历年来土地纠纷的情况,弄清楚原来别人未侵占杨兆云的土地,相反杨兆云倒有霸占别人土地的行为。于是,他就利用晚间的群众会议,叫杨兆云本人到场,进行处理。会上,群众批评了杨兆云屡次侵占别人土地的事实。这时,杨兆云只得低头认错,接受了政府和群众的批评。

    这样,马锡五经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彻底解决了这个缠讼数年的案件。区乡干部也从本案处理过程中提高了政策思想,改进了工作作风,广大群众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法纪教育。

    马锡五的这种“将案件带到当地、深入对证”的审判方式(后被称为马锡五审判式),既能迅速、彻底处理案件,减少上诉和缠讼,又能通过处理案件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工作,实现了司法工作民主化和群众化。这种审判方式的出现及推行,引起了边区司法工作的根本转变,标志着边区司法进入新阶段。作为一种高效、务实的能动性为民司法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坐堂问案”的衙门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司法被动性的缺陷。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