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楼梦》时尚唯美风格

独家策划:《红楼梦》时尚唯美风格谈(组图)
新版《红楼梦》场景极尽华丽

针锋相对,火力十足,新红楼大争议的白热化背后,是传统与创新的一场文化之战。故事上的交锋,是对红楼梦解读的歧义;细节上的激辩,则是对电视剧与时俱进创意的考验。新红楼想走的,是一种写意感觉,想脱离老版那种贴合而无可替代的现实感、生活感,想走出另一种舞台味道的艺术,是否达到了目的,且看观众们如何“有一说一”。

酷点访谈:时尚是否应该独一无二?

新版《红楼梦》在个性造型上,有着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甚至超越了设计师叶锦添一贯在影视作品中的设计标准,变得更加大胆,更加抽象,当然也就更加非议。黑衣、低胸蕾丝、淡眉、白妆,与此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种极端,大红、大花、戏曲行头、混搭,这种两个极致的搭配,结合整个电视剧的氛围,让新版《红楼梦》不像一个生活剧,而是一种浓艳先锋的舞台艺术。

独家策划:《红楼梦》时尚唯美风格谈(组图)
类似戏曲中的额头引起巨大争议

正方:戏曲创意——时尚内涵更艺术

观点一:红楼就像风月宝鉴,有前后两面的。我对前版本不满意的一点就是,拍得太表面,只是把明面的东西拍了出来,一集一集往下走,有点像走过场,曹雪芹大量的暗示寓意却无从体现。新版在这方面做得要好,有一集点戏,旁白把这些戏的内容介绍了一下,有助于没看过书的观众理解作者寓意,把握故事走向。从这一点来说,旁白立功了。

观点二:自古以来,女性确实总是与黑夜、大地、月亮、水等等阴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她们是生命的赐予者,同时也是冥冥中诡秘的不可测之力的主宰者。让我们看看新红里秦可卿的一身黑衣吧:神秘、妖娆、狡黠、冷艳,富有诱惑力,又让人不寒而栗。之前说过,秦可卿这一形象的象征性非常强烈。显然,新版红楼梦更进一步,将秦氏这个人物完全抽象化合符号化了(至少在叶锦添那里是如此)。

独家策划:《红楼梦》时尚唯美风格谈(组图)
中立方认为,造型失败让人无法接受

中立方:造型失败——不看形象看技术

观点一:网上说这些造型是像青楼多过红楼,像聊斋胜过红楼,我看了看倒是大致不错。十二钗的宽袍大袖加上贴片子加上头上的大红花大白花大绿花,脑后披散的头发,是很风尘很风情,这等风格对于我等自小看港片港剧长大的观众来说,是非常容易辨识的。这就是香港人想象中的古代中国。张爱玲说过,英国人老远的来香港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大致是这个意思。 虽然我是很理解叶大师的苦衷,不过还是没法原谅他。叶大师,就算你从殖民地出来的,你拍的可是红楼梦啊!

观点二:音乐和过多旁白确实有不足之处,但也不乏亮点。我承认新版音乐很多地方创新过头,我个人也是非常反感新红里莫名其妙的类似于警报的声音,和一些喜庆场合的无厘头悲怆调子,还有有时音乐过满抢戏,但是并不是就要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将快要失传昆曲拉来一层皮赋予红楼梦,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种创新意识的,首先原著中就充斥大量昆曲桥段,而且87版的音乐实在太经典了,超越几乎是不可能,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葬花吟,开辟鸿蒙,叹厢西,共读西厢,黛玉宝钗判词,元春判词,探春判词,终生误,黛玉出场的昆曲咿呀,结尾曲,都是相当高水平的现代与昆曲的完美融合,当然这版的音乐确实对听众审美有挑剔,比如用歌剧咏叹调和葬花吟的配合推进,很多时候甚至是小众的,这就落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独家策划:《红楼梦》时尚唯美风格谈(组图)
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在少数

反方:完全不搭调的前卫——萌你无敌,还是雷你不死?

观点一:新红楼最爱用的一种镜头:普通动作——突然快进——突然又变普通,晃得我狗眼快瞎了,仅从黛玉从扬州出发到面见贾母2分钟的时间,就用了13次这种镜头~~~我真是勒个去了~~导演就只知道这一种特效吗?

观点二:人物对话一字不易地采用原文,确实做到了 “忠实原著”,可惜多数年轻演员修养太差,对道白内容理解不深,不要说顿挫全无,连节奏、气口也时时搞错,如同背书,大煞风景……还有无所不在的旁白,使观众很难沉潜到剧情中去——也不能全怨旁白,那几位小演员本身就没入戏,要想让观众入戏,真是强人所难……总的感觉,就是有点不“合槽儿”,跟原著相比,缺点儿什么。缺什么?缺文化。小说中那种舒缓、典雅、富贵、矜持的文化味道,全都没出来。衣饰、布景是古代的,人的表情、语气、精神面貌却是现代的,两者“离了骨儿”。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