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介厘:一个老兵的抗战传奇
杜介厘,1916年生,山东郓城县人。1935年参加西北军第三路军,1937年底随81师参加对日作战,1939年参加八路军。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抗日烽火中有着怎样难忘的经历?且看这一个一个他亲历的传奇故事……
1935年,第一部以有声电影创作手法拍摄的电影《桃李劫》在全国各地上映。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充满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报效祖国——
同学们!
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正是在这一年,19岁的杜介厘从家乡出发,参军入伍,奔赴抗日第一线。
初战失利,死人堆里捡条命
1937年底,侵华日军加速了旨在灭亡中国的战略行动,占领平津的日寇沿津浦线南侵山东。鲁西北重镇德州、省会城市济南相继沦陷,杜介厘所在的81师也从济南退守到单县一带。
这年的农历正月,为阻止日军继续南下,杜介厘所在的81师决定夺回汶上县城。事前侦察得知,城内只有日军矶谷师团一部约600人,孰料在行动前的头一天,日寇增加了1500多人的兵力,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子夜时分,杜介厘随81师三营360多名战士摸到城下,攀上木梯翻越城墙。
杜介厘跟三营攻进城内后,沿着墙根往前冲,突进不到一百米就遭遇了日军猛烈的炮火阻截。顿时硝烟腾起,尘雾弥漫。日寇“歪把子”机枪射出的子弹像雨点似地打来,身边的战士成片倒下。一颗子弹从杜介厘的指缝穿过,击中手臂,连着肉皮把手里的枪也击落下来。激战至翌日黎明时分,率队冲锋的旅长唐邦志见部队损失惨重,破城已无希望,只得下令撤退。
满腔义愤的杜介厘向鬼子射出了最后一发子弹,然后转身从死去的战友身上取下一颗手榴弹扔向敌群。鬼子的子弹在他身旁呼啸而过,墙上立即出现蜂窝状的窟窿。逼人的气浪持续地在耳中汹涌,同时撞击着他的胸口。当他咬紧牙关爬上城墙向下望时,才发现墙头离地面足有三丈高,墙边的木梯断的断、倒的倒,不少士兵正慌不择路地往下跳,墙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尸体,黑黢黢的墙石、黑黢黢的人体笼罩在一片稠厚的暗红色彩之中。杜介厘猫着腰继续向前挪,瞧准一堆尸体闭眼纵身一跳,他跌倒了,趴在那里不能动弹。约莫过了一阵,他竟摇晃着从死人堆里站了起来。这时,他才感到左手一阵剧痛,浑身上下像散了架似的,军服也被鲜血染红。
当晚,81师阵亡官兵多达800余人。杜介厘所在的三营一连仅剩下13人,全班只有他和另一名战士幸免于难,但都不同程度地受了伤。负伤挂彩的杜介厘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到山东郓城老家养伤。
机智报警,抗大师生虎口脱险
1938年4月,日军占领郓城。伤势刚愈的杜介厘从家中翻出三枝藏匿的步枪,在当地组织了一支抗日义勇队。不久,杜介厘和他的“游击队”利用地形成功地伏击了一小股日伪军,缴获一挺机关枪和一批“三八大盖”(即三八式步枪,一种手动枪机步枪。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般而得名),壮大了革命队伍。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杜介厘的“游击队”归入八路军东进支队,他被先后任命为区队、八路军独立营二连连长。1941年2月,组织上抽调杜介厘去抗日军政大学冀鲁豫分校学习。
抗大是共产党为培养抗日骨干力量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学员大多是各抗日根据地连以上干部,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栋梁之才。这面在抗日烽火中猎猎飘扬的光辉旗帜,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抗大冀鲁豫分校设有2个军事队、2个政治队和2个民运队,共有学员700多人。当时的校长是朱志伟,政训部主任袁孝汾,杜介厘所在的军事队队长是王凡。在抗大分校两年的培训期间,杜介厘不仅学到了基本的文化知识,领会了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关政策,还掌握了一些游击战术和军事技能。
抗大分校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课堂就在野外的树林,黑板是向老乡借的门板,学员席地而坐,双膝一并放上背包就是课桌;墨水是用染布的蓝靛调制的,而笔则是用削尖的树枝或家禽的羽毛做成的。分校还时常受到敌寇的袭扰。有一次,一小股鬼子趁着夜色前来偷袭,两名放哨的学员牺牲了,分校不得不经常转移,随时更换校址。
1941年5月,分校转移到了东阿县绿豆村。当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杜介厘和山西籍学员吕凤山被安排到离村口一里地的哨位站岗。上岗前,杜介厘就提议不要蹲在预设的掩体内,而是要把哨位挪到十米外的枣树林里。拂晓时分,前方浓密的高梁地里突然传来沙沙的响声,大片的高梁杆也不住地晃动。吕凤山开初还以为是刮风,而杜介厘则立即作出了机警的判断:“不对,这肯定是小鬼子偷袭!你瞅咱们头上的枣树叶儿为啥一动不动?”话音刚落,七八个日伪军哗啦一下扑向哨位掩体,谁知却扑了空。趁敌人还未回过神来,杜介厘他俩就扔出了两枚手榴弹。随着两声巨响,高梁地一下子冒出黑压压的一大群日伪军。“砰砰砰砰!”四下里顿时枪声大作。
激烈的枪声惊醒了正在村里熟睡的抗大师生。杜介厘与前来接应的军事队200多学员沉着抵抗,且战且退;400多敌人则紧追不舍,咬住不放。为了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其他学生安全转移,军事队有意朝另一个方向撤离。当撤至三华里外的一个村庄时,队长王凡正打算重新集合队伍,这时冷不防一粒子弹突然袭来,击中了班长常凤达的头部,霎时血流如注。指导员扑上去想扶起他,也不幸中弹牺牲。王凡于是迅速将队伍带进村后的青纱帐里,才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事后,抗大分校专门就此召开了总结表彰会,杜介厘受到了校领导的口头嘉奖。校长朱志伟表扬道:“此次是智勇敢,首先遇害的就该是他,我们恐怕也都难逃此劫。”
临危受命,突破日寇“铁壁合围”
1942年初,抗大毕业后的杜介厘回到部队,不久升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独立团侦察参谋。当时二分区辖鲁西南范县、鄄城等12个县,各县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从这一年开始直到1943年底,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岁月。日寇在华兵力的75%和全部伪军都用于对各抗日根据地展开更为残酷的军事进攻,并开展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这是日军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向华北抗日军民全面进攻的新阴谋,是敌“治安肃正”计划进一步的发展,“总力战”进一步的实施。敌人建马路、修据点、筑炮楼、挖封锁沟,并抽集机动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所到之处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企图歼灭我军、摧毁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加之华北连续干旱,一些地方颗粒无收,抗日军民忍饥挨饿,有时只能用野菜树叶充饥,根据地的斗争进入极其艰难的时期。这期间,杜介厘所在部队战斗减员和自然减员都很大。
党中央毛主席指出1941年以后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是“黎明前的黑暗”,鼓励全党全军增强团结、克服困难、积蓄力量、争取胜利,并且宣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和《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强调了必须彻底实行“精兵简政”,使战争的机构适应战争的形势,要求各个根据地都要展开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指出这将会发生根本性质的效果,使我党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应对这严峻的局面,根据地依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军分区缩编为独立团,营精减为连,连精减为排。部队化整为零,以排为单位坚持开展游击战。
1943年10月12日,日寇调集了三倍于我的兵力,对巨野、菏泽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战术。分区独立团团长杨育才、政委关圣志及两个连战士共300余人,在安兴陷入了鬼子的重重包围之中。敌人出动骑兵,从四面八方气势汹汹地扑了上来。
独立团作战参谋马德担负起了指挥任务,他带领全体战士朝一个方向猛突。机枪、步枪、手枪一起发射,弹光闪闪,犹如海潮般轰鸣,好不容易打开一道口子,但马上又被两旁蜂涌而来的鬼子给堵上了。敌人密集的炮火在前方交织成了一张死亡之网,鬼子的骑兵也不时向突围的人群冲过来挥刀乱砍。不到10分钟,就有上百名战士倒下,没有突出去一个人。马德也在组织第二次冲锋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眼看着鬼子逼得越来越近,包围圈缩得越来越小,剩下的战士即将遭受灭顶之灾,团长急忙叫杜介厘代替指挥。在这万分危急之际,杜介厘灵机一动,举起驳壳枪大呼一声:“各连以班为单位分散突围!”他护着团长、政委及警卫员,带头向鬼子的侧翼冲去。其他战士也纷纷调头,分别向四处突围。
杜介厘他们一口气跑了10里地,接连击毙两名追赶上来的鬼子骑兵,才逃脱这场大难。后来回部队清点人数,才知道这次突出重围的八路军战士,只有43人。敌人的“铁壁合围”,充斥着雷霆与血腥,充斥着尖啸与惨叫,我200多战士壮烈牺牲。而那来自石缝、来自泥土、来自断桩的轰然声响,将永远回响在杜介厘的耳畔。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杜介厘身经百战,戎马倥偬。1945年8月,杜介厘终于和战友们一起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场上这难忘的点点滴滴,凝蓄成红色琥珀,在那段峥嵘时光里熠熠生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