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啊杀啊杀退倭寇收复失地 战时重庆百姓唱什么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及大后方千百万老百姓日常主要都在唱些什么歌谣?预计下月,《大后方抗战歌谣一千首》将出版发行。该书由我市一批专家学者编辑成书,收录了大量抗战期间大后方广泛流传的童谣、民谣、山歌等,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

    参与该书编辑的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志昆告诉记者,5年前,他在重庆图书馆收集、整理资料时,在一张1938年7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读到10岁小孩徐应潮撰写的一首童谣《抗战》:“杀啊!杀啊!杀退倭寇收复失地,完成世界和平,争取民族解放。”通俗的言语、铿锵有力的文字、澎湃的爱国激情,深深地打动了王志昆,他决定将这些简洁浅显、内容丰富的童谣、儿歌收集起来。

    从2005年至今,在重庆图书馆,王志昆和其他四位编撰者利用该馆丰富的民国馆藏文献,翻阅了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等全国抗战大后方的报纸、期刊、书籍100余种、上万(本)册旧书刊。所收录的歌谣既有名家撰写,更多的是普通大众所作。

    据介绍,整部书分为“抗战短歌小唱”、“抗战歌曲传唱”、“抗战民俗唱词”、“抗战民谣山歌”以及“抗战童谣儿歌”5个部分。书中民谣、民歌或抨击时弊、或揭露黑暗、或惩恶扬善,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表达了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如该书收录的一首民谣《黔桂难民逃亡谣》,“三千五千,死在路边;三万五万,逃到车站;百万十万,才算逃难”,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老百姓躲避日寇劫掠而大举逃难的悲惨场景。

    该书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勇、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主编。业内人士指出,《大后方抗战歌谣一千首》展现了抗战期间普通百姓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很有意义。 

    当年山城流行歌曲:

    “中国不得亡,我们年正长”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的传播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反映的社会情绪,生动地再现了抗战历史的脉络,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抗战历史发展的轨迹,或抨击时弊、或揭露黑暗、或惩恶扬善、或褒贬人物、或评价时政,以舆论的形式反映政治人物、流行风尚、社会风俗等重要内容。

    作为战时首都,重庆聚集的人口超过百万。居住渝中区罗汉寺的92岁老人钟洪明说,下面罗列的这几首歌谣,当时在山城街头巷尾传唱的程度超过了今天的许多流行歌曲。

    ■短歌小唱

    南瓜藤,干尖尖,好人不当做汉奸!卖民族,卖国家,

    只图一时有钱拿。不怕你,嘴会说,现在你总逃不脱!

    信号弹,是证据,绑起送进监狱去。虎头刀,脑壳掉,

    人人称快杀得好!要除奸,齐心干,汉奸不除抗战难。

    (治中作《抗战漫画歌谣集》1941年)

    ■防空歌

    契约要件收拾好,煤炉灶火用水消,

    屋顶旗帜要收下,院内晒衣捆成包。

    天窗布幕须遮好,自己门户关锁牢,

    出城路线如何去,沿街立有指路标。

    (《中央日报》,1939年8月30日)

    ■歌曲传唱

    抗敌歌

    中国不得亡,

    我们年正长,

    再等几年后,

    即可上战场,

    毕形热,

    能力强,

    把敌尽杀光!

    (野仁《时事新刊》1938年11月12日)

    ■民俗唱词

    抗战弹词-打日本

    龟儿子,日本人,硬不要脸。

    生就了,一肚的,黑心烂肝。

    明明是,中国土,他偏霸占。

    ……

    (《商务日报》1938年1月24日)

    ■民谣山歌

    日落西山渐渐低,打杀黄狗养雄鸡。

    夜来行军无狗狡,五更住营有鸡啼。

    闻敌后村民为利我军活动,尽杀村狗故有此作。

    (《时事新刊》,1940年2月3日)

    ■童谣儿歌

    花枕头

    花枕头,朵朵花,中间睡个胖娃娃;

    娃娃乖乖睡,明天起来学排队,

    排队走南京,去打日本兵!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