坭兴陶:续写千年古陶不老的传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拉坯是坭兴陶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雕刻前,用铅笔在陶坯上打稿。


  坭兴陶,古称越陶,学名紫泥陶,产自广西钦州。坭兴陶艺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钦州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饮誉中外。2008年6月,钦州坭兴陶烧制技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坭兴陶器古香古色、色泽光润、耐酸耐碱。它神奇的“窑变”之美扬名天下,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结构使得器皿内氧分充足,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茶叶置于坭兴陶罐数年无霉变。用坭兴陶茶具泡茶,溢香芬淳,隔夜而色味不变。


  千古绝艺留光彩


  千变万化且又不可预知的色彩,正是坭兴陶的迷人之处。


  2010年4月18日对于钦州坭兴陶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钦州坭兴陶19件产品正式入选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坭兴陶巨型花瓶“世博缘·壮乡情”于世博会期间在广西馆展出。千年坭兴陶,继1915年美国“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与世博会再续前缘。


  对于钦州人来说,坭兴陶就像一种生活方式,散落在城市的每一户人家里。大小坭兴陶雕塑遍布于每一条街道,或静静地躲在居民区里,仿佛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而公园里、广场中、马路边随处可见的坭兴陶画卷,却又分明在告诉你:没错,这儿就是坭兴陶的故乡。


  经过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穿过居民区深处,记者在一座古香古色的二层小楼前停了下来。随行的钦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英海介绍说,这栋不起眼的老式小楼房,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供应商————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所在地。


  呷一口用坭兴陶茶具沏出的清香龙井,公司经营部经理龙少荣向记者娓娓道来坭兴陶的悠久历史。


  1921年,钦州城东出土陶碑一方、陶壶一个。陶碑上刻有唐开元二十年的字样,也就是公元733年,距今将近1300年。由此可见,坭兴陶的历史已有1300年。“坭兴陶艺出现后,在技术上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直到清晚期,经过无数坭兴陶大师的努力,坭兴陶在技术和艺术上才有了质的飞跃,最终发展形成今天的技术水准。”


  清咸丰年间的坭兴陶艺人胡老六被称为坭兴陶的“祖师爷”。他是第一位坭兴陶艺的大师,一个让坭兴陶化蛹成蝶的老艺人。


  胡老六在制作烟斗时做了新的尝试:弃沙土改用钦州城西红泥,弃缸改窑高温煅烧,烧成后反复打磨。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自己所制作的烟斗更细腻更坚硬。令胡老六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一改,烧成的烟斗经打磨后竟细腻犹如玉质,且呈现出神秘的古铜色————这是钦州陶器第一次出现窑变。


  继胡老六后,潘允兴等人对陶艺的工艺精心研究,生产品种扩大到水盂、茶壶、花瓶等物,提高了坭兴陶器的实用价值。其后,民间艺人黎不老在茶壶、花瓶上刻画山水花鸟人物等,产品更显得精致雅观。


  听完龙经理对坭兴陶历史的介绍,记者早已按捺不住对坭兴陶的好奇,走进了坭兴陶器陈列室。


  在陈列室灯光打开的一刹那,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数百件散发着迷人光彩的坭兴陶器摆满了100多平方米的陈列室。展台上的坭兴陶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到高达2米的花瓶,小到直径仅有3厘米的茶杯;有的形似跳跃的海豚,有的像咆哮的猛虎,可谓形态万千。


  最令人称奇的是坭兴陶的颜色。陈列室里的陶器散发着各种斑斓绚丽的自然色彩,若隐若现古铜、墨绿、紫红、虎纹、天蓝、天斑、金黄、栗色、铁青等诸多色泽,质地细腻光润。数百件陶器竟然没有颜色完全相同的。


  据了解,只有经过“窑变”的坭兴陶才会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所谓“窑变”就是在烧制过程中,炉盘上升到1200摄氏度的临界点时,极少部分胎体发生窜变现象,并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打磨表层氧化物后才呈现天蓝、古铜、虎纹、大斑、墨绿等意料不到的诸多色泽。“窑变”的坭兴陶可谓火中求宝,一件在手,绝无类同。


  在传统工艺烧制中,坭兴陶窑变的比例仅占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窑变艺术陶的艺术效果要达到最高境界,还必须与工艺造型设计、画面雕刻装饰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尽显色彩变化之奥妙。千变万化且又不可预知的色彩,正是坭兴陶的迷人之处。


  千锤百炼成名陶


  “我不但用手拉坯,更是用心在拉坯。只有有心人,才能创作出具有坭兴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闻名于世的钦州坭兴陶究竟用什么材料制造?光洁如玉的坭兴陶器是如何成型?坭兴陶上精美的字画、浮雕究竟隐藏什么样的奥秘?神秘的“窑变”又是如何实现的?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记者在坭兴陶作坊边走边看。


  通向坭兴陶作坊的楼梯上,散落着一层薄薄的红色尘土,空气中弥漫着钦州坭兴陶土特有的味道。据说老坭兴人可以“嗅”出哪里有坭兴陶作坊,还能用嗅觉辨别坭兴陶器的真伪。


  走进作坊,记者立刻被一名在陶轮车前制作陶坯的工人吸引住了。陶轮车在高速转动着,轮盘上放着一个即将成型的葫芦形陶坯。工人正在用手熟练地抹平陶坯表面,矫正陶坯形状,还不时抬头看图纸架上的设计图纸。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陆景平告诉记者,这位工人正在做的这道工序叫“拉坯”。它是现在坭兴陶制作工艺中最传统、技术难度最高的一道工序。


  陆景平说,这位正在拉坯的工人名叫袁运新,是拉坯工艺的大师级人物,坭兴陶拉坯技艺第十九代传人。他的拉坯技艺是家族流传下来的,他的儿子也在作坊学习坭兴陶制作工艺。他想让儿子继承这门家族手艺。


  “拉坯工人很难培养,好的拉坯工人更是千里挑一。虽然这几年我们安排不少人学习拉坯工艺,但是很少有人能学成,更别说达到袁运新这样的大师级水准了。”陆景平说。


  “拉坯讲究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拉坯需要一颗平静如水的心,需要定力,需要的是对坭兴陶文化的深刻理解。我不但用手拉坯,更是用心在拉坯。只有有心人,才能创作出具有坭兴文化底蕴的艺术品。”袁运新大师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拉坯是纯手工作业,像袁运新这样的大师,一天也只有五六个陶坯的产量。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为了突破产能局限,近年来坭兴陶生产引进了机械化生产。采用压坯和灌浆两种机械化生产方式,坭兴陶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并没有使拉坯这种技术边缘化。在坭兴陶生产过程中,拉坯技术是不可替代的。首先,新的设计必须由拉坯手工制作出样品,并检验设计;其次,大件艺术品,或者专门定制的坭兴陶器必须手工生产;最重要的是,坭兴陶作为一种艺术,讲究的是人与物的完美结合。拉坯是人与陶器的心灵沟通,手工制造出来的坭兴陶倾注了制作人的情感,这是陶艺的最高境界。


  穿过陶坯制作区便来到坭兴陶艺术加工区。一位穿着朴素,颔下留着一撮浓密胡子的老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老人左手捧着一个陶坯,右手拿着雕刻刀,全神贯注地在陶坯上雕刻着,一幅古墨山水画已经隐约可见。对于记者的到来,老人似乎浑然不觉。


  据介绍,老人叫董亚男,是坭兴陶民间艺人,家族世代从事坭兴陶雕刻工作。他正在进行的雕刻工作,是陶艺艺术加工的主要方式,也是陶瓷人文升华的过程。世间名陶都是通过雕刻名人书画、诗赋以提高品位。


  钦州坭兴陶雕刻工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坭兴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西泥硬为骨,东泥软为肉,按软六硬四混合。特殊的土质及软硬搭配,使坭兴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特质使坭兴陶上的雕刻显得更生动,更接近雕刻者想要造就的艺术效果。


  历经风雨现彩虹


  钦州坭兴陶雕刻工艺融合了壮锦、铜鼓、花山壁画等浓厚的广西特色文化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工艺。与其他陶瓷临摹名家书画不同的是,坭兴陶创作邀请书画名家直接参与雕刻,使坭兴陶的艺术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邓敦伟、帅立功、刘明洲等中国艺术界大师们纷纷投身坭兴陶创作,对坭兴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坭兴陶生产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是入窑烧制。过去坭兴陶烧制陶器使用古龙窑、倒焰窑、隧道窑等窑炉,这些老式窑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古龙窑为例,需要建造60米长的隧道,烧制时需要数十名工人日夜守窑,烧制一窑坭兴陶需要消耗2万公斤柴。老式窑炉不但消耗巨大,而且成功率低,窑变率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


  近年来,古龙窑、倒焰窑、隧道窑等消耗巨大的老式窑炉基本上已经停止使用。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坭兴陶生产企业引进电窑,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在窑内放置需要烧制的陶坯后,关闭窑门,电窑就会根据烧制情况自动通断电。电窑的引进不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大大提高了烧制的成功率。采用还原气氛烧制陶坯,烧成率高达90%以上,“窑变”率更是达到70%至80%。这一技术革新使得“一陶难求”的窑变陶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钦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坭兴陶产业的发展,此外,还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


  坭兴陶自诞生以来,就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海内外。清末,40多家生产坭兴工艺品的人家聚居在钦州著名的坭兴巷————“烟斗巷”里。其中较负盛名的有“黎家园”、“仁我斋”、“符广音”、“麦兴记”、“潘允馨”等家。各地往来官员无不购买坭兴陶器分赠亲友。


  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钦州坭兴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览会评比,获得奖项多达40余项。


  改革开放后,坭兴陶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1980年,钦州坭兴陶在北京举办展销会,历时51天,展出473个品种,共销售产品34600件,可谓盛况空前。


  可是不久坭兴陶的发展又遇到了挑战。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市场环境、品牌经营、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坭兴陶产业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1995年,最后坚守的钦州市坭兴工艺厂因资不抵债被迫停产。


  就算是在最艰苦的几年里,坭兴人也没有放弃。“那几年钦州市坭兴工艺厂只剩下3个人,一个厂长,两个副厂长,3人轮流守门,但他们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钻研技艺,把坭兴陶的资料找出来切磋。”钦州市工信委坭兴陶科科长莫联告诉记者。


  2000年,在10多位坭兴人的努力下,钦州坭兴工艺厂改制为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恢复坭兴陶生产。恢复生产的第一年,工厂的效益并不令人乐观。当年投入资金30万元,但销售收入仅十余万元。


  虽然恢复生产的第一年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益,但是他们的努力很快得到了钦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03年,钦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支持坭兴陶产业发展的决定。钦州市政府专门在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坭兴陶科,对坭兴陶生产企业进行指导,支持坭兴陶产业的发展。2008年8月,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成立,历经千年的坭兴陶行业终于有了自己的协调交流部门。


  近年来,钦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坭兴陶产业的发展,此外,还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从2007年开始,钦州市财政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坭兴陶产业发展。钦州市政府还投入资金,建设坭兴陶产业园,为坭兴陶企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人才方面,钦州市与广西艺术学院、钦州学院合作,定向培养陶艺加工人才,并把陶艺教育作为钦州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广大中小学生进行陶艺实践、体验,增进他们对钦州陶艺的认识和感情。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坭兴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钦州坭兴陶产业年产值6800万元,同比增长56.9%,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近10万人。


  莫联还告诉记者,2008年6月,坭兴陶终于获得期待已久的国家级“名片”————坭兴陶烧制技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2月,钦州坭兴陶被确立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9年10月,坭兴陶作品“硕果”入选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同时,坭兴陶精品被博览局陈列于国宾休息室,在东盟各国领导人面前亮相。如今,坭兴陶烧制技术这一古老的技艺,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开始了复苏的历程。相信在无数坭兴陶艺人的努力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坭兴陶必能再次焕发青春与活力,续写千年古陶不老的传奇。


  培养人才 多出精品


  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共识,具体做法,各有千秋。采访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依据市场规律,重点保护坭兴陶产业人才的一系列举措颇为有效,可以说是牵到了“牛鼻子”。


  人才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产业来说不言自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确保相关产业人才不流失、不断档、不偏废,正是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保护了“非遗”最好的载体,实现了“非遗”代代相传。为此,钦州市有关部门建立教研基地,加强坭兴陶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壮大产业人才队伍等做法最直接、最有效地拯救了这项曾一度低迷的千年技艺。


  但这仅仅是挽救,要实现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和振兴还远远不够。只有批量培养人才,才有可能实现坭兴陶等“非遗”项目走向产业化、市场化道路。为此,钦州市依托钦州学院和坭兴陶艺职校,为企业培养对口的技术人才;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实坭兴陶人才库;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组织坭兴陶技艺骨干与大师、名家、高工结对挂钩,带徒授艺,并对带徒的大师、名家给予适当的奖励;做好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评定工作,重点在具有创意设计、拉坯、雕刻、书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员中培养一批大师和产业领军人物。钦州市数十年间薪火相传的一系列举措,换来遍布市区的坭兴陶雕塑,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曙光。


  保护和培养坭兴陶产业人才的平台一旦建立,更需要相关科研配套体系的扶持。钦州组建科研平台,推进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力争使坭兴陶业多出精品;组建钦州市级坭兴陶研究机构,整合全市科研力量,利用陶研机构的优势资源,服务全市坭兴陶产业;有关部门还出台了《钦州市坭兴陶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如今,钦州市科研力量扶持下的坭兴陶产业人才体系,很好地提升了坭兴陶产业的成长空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