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馆全球生存困境

  法国卢浮宫是举世闻名的博物馆,鲜为人知的是,它有一个铜版雕刻收藏馆,是全世界三大铜版画雕刻收藏中心之一。馆长巴斯卡尔·托赫嘉迪拉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中国,谈到私人博物馆经营的话题,他颇有见地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铜版雕刻收藏馆的经验是,靠出售高质量的复制品获得了稳定的收益。但见多识广的托赫嘉迪拉也说,从世界范围内看,私人博物馆如果没有国家财力和私人财团、基金会的支持,要长久存续,很困难。


  张文杰:卢浮宫铜版雕刻收藏馆是如何运作的?


  巴斯卡尔·托赫嘉迪拉:铜版雕刻收藏馆的起源是17世纪法国国王的收藏品,后来由拿破仑一世将其交给卢浮宫博物馆,如今已有13000多件藏品。


  卢浮宫铜版雕刻收藏馆从创建起就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措施。直接从在世的艺术家手中收购作品,如购买雅克·卡罗在1630年雕刻的《拉罗围城战》和《雪岛》以及安东·凡·戴克的《肖像集》等。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按时代的趣味,收购整套古铜版画的同时订购当代作品。


  我们每年会选择一些版画作品来印刷发行,出售这些精致的印刷品,获取收益。


  张文杰:如何平衡收藏和印刷赢利?


  巴斯卡尔·托赫嘉迪拉:这些古老的铜版画作品,每一次印刷都会伤害铜版,作为收藏馆我们希望把这些老铜版永久的保存下来,这是我们文化立场的一部分。


  但这不意味着对它们不使用,而是节制的、有限的使用。我们日常复制出售的,大量是当代作品。这样一代代的延续,保证了稳定性。


  张文杰:出售这些印刷品能否支持博物馆的运转?


  巴斯卡尔·托赫嘉迪拉:不能。我们的主要支持资金还是来源于国家。但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让资金的来源多样化,比如发展私人捐助,办有偿巡展,以及刚才提到的销售复制品。


  张文杰:你曾经到过世界很多国家,对于私人博物馆的运作,有没有好的经验可让中国学习借鉴?


  巴斯卡尔·托赫嘉迪拉:在亚洲,我对日本的私人博物馆有些了解。比如日本任天堂公司前社长山内溥,他身价超过19亿美元,个人出资在日本京都修建了使用高新技术建立的“时雨殿”,用以弘扬《小仓百人一首》(日本诗歌集,收录了日本百位诗人的百首诗歌)文化项目。


  从世界范围内看,私人博物馆的运作最主要的是靠基金会的运作支撑,还有就是不停的策划展览,获取流动收益。从具体手段上,出售复制品也是一个非常稳定可靠的赢利方式。


  但总体上说,私人博物馆实现赢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需要国家和财团的支持。有了稳定的支持,很多私人博物馆的级别和量级是能超越国家博物馆的。


  比如我们国家GUCCI集团的弗朗索瓦·皮诺,是资产超过70亿美元的富豪,他同时也是法国最最慷慨的艺术收藏家和佳士得拍卖行的最大股东。他就拥有自己的私人美术馆,将意大利威尼斯经典建筑格拉西宫改成了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展出自己总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2000多件珍贵藏品。


  LVMH的董事长贝尔纳·阿尔诺热衷收藏当代艺术,他成立了路易威登艺术基金会暨博物馆,并已经邀请著名建筑师佛兰克·盖瑞在巴黎的布洛涅公园内设计展馆,这个恢弘的展馆今年刚刚开幕。


  韩国三星集团的主席李健熙,也拥有名为LEEUM的私人美术馆,建在韩国首尔,是韩国最大的私立美术馆。


  这次来中国,我看到中国也有些大企业开始出资设立私人美术馆,比如上海的民生现代美术馆、大连的万达美术馆,这说明私人博物馆的成熟模式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它的最终运作是靠基金会为基础,多种力量共同维护的,毕竟文化是所有人共同的财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