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部《红楼梦》文化现象引发文化经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红楼梦》,在如今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快、消费选择多元的时代,纵使用再大手笔去翻拍《红楼梦》,也注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非议与拷问。

这是一个买方市场,受众的口味已经被宠坏了;这是一个资本盛行的市场,一切都要拿盈亏来衡量;这是一个容易激发怀旧的年代,因为“万人空巷”的情景真的已经一去不返了。

历经4年,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终于走出闺阁,此番“亮相”带动了新一轮的红楼热。它直接反映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网络、出版物上――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化娱乐产品扎堆出现,各红楼主题营销活动也相继升温。

“新版”也激起了人们的怀旧情节。在观众心里,少不了对新、老两版《红楼梦》中的演员进行比照。然而,站在2010年回望,值得对比的又岂止是演员,还有资本运作、社会心态、观众心理……

在多元化的传播载体上演绎的《红楼梦》,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一份话语权。从昔日“花上五分钱在小人书、连环画书摊边蹲一下午”到今天“握一杯咖啡,在自家电脑前泡到天亮”。如今《红楼梦》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读者和观众,而是更为广泛的受众。“红楼热”中的相当一部分受众并没读过《红楼梦》原著,通过“电视上看,网络上评,书籍中寻”,即使说不出“小心眼”的黛玉为何可爱,处事圆滑的宝钗为何“刻薄”,也可以从电视剧的欣赏经验、互联网上的言论中找到共鸣。

“红楼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前文化资源与资本得以对接的环境下,文化现象自然引发文化经济。一部与《红楼梦》内容相关的畅销书可获利千万,电视剧开价每集200万……不断高攀的数字不由让人感慨,一部《红楼梦》养活了多少人?

喜爱《红楼梦》的人,应该都乐于见到这样的热潮,只有更多的人关注,影视作品才能最终回归原著精神。喜欢“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样传神描写的人,依然可以在辅以各种现代技术与审美眼光的影视作品里,找到自己的最爱。

经典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咂出自己的滋味。就让我们静下心来,且看且议,且喜且悲。

责任编辑:慧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