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动月黄昏—赏“龙泉窑青瓷梅花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泉窑青瓷中的典型器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泉窑青瓷梅花盘是元代龙泉窑的典型代表作品。


 


  相关链接:


  龙泉窑烧造的三个辉煌期


  龙泉窑收藏是价值洼地


  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办,深圳收藏协会、闪隽艺术中心协办的“盛世收藏”系列活动之一的鉴赏讲堂,9月8日下午,在罗湖创意文化广场开出了第二个专题讲座,题目是《龙泉窑瓷器的工艺和历史》,主讲人是浙江丽水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资深收藏家叶英挺先生。


  叶英挺带来了多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标本供听众入手揣摩,再辅以银幕上映射出的器物图片,将龙泉窑的烧造历史娓娓道来,让听众徜徉于千年之间泥和火的陶冶、釉汁和胎体的相濡、雕塑和绘画的挥洒之瓷艺世界。


  龙泉窑青瓷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创烧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南宋到元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其青翠晶莹的釉色素享“千峰翠色”的美誉,历来深受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叶英挺给记者拿出一件“龙泉窑青瓷梅花盘”说,“这是元代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也我们博物馆的重要馆藏。你看它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这个盘子高3.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5厘米,盘作五个花口,浅腹,圈足矮小。内底在釉上堆贴梅树及月亮,呈红褐色,树下方刻水纹及梅月倒影。胎灰白,胎质坚硬细密,釉层薄而透明,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


  梅子青这种美色,是怎么得来的呢?叶英挺说,龙泉窑瓷器有两种代表色调,一是这种梅子青,一是粉青。梅子青色调来自于龙泉青瓷中的经典釉质,釉料属于石灰碱釉,在强还原焰中烧成,温度大致控制在1250度1280度之间。由于烧成温度高,釉层清澈透明,釉色青翠,如同翡翠琢成。同时,胚料中还掺入含有较高氧化铝和氧化铁成分的“紫金土”,这样能提高胎的抗弯强度,在高温中不易变形,保证青釉的呈色。


  盘中梅花和月亮等,用堆塑技艺来表现。“堆塑”是一种陶瓷修饰技法,即将模印或雕塑成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坯上,然后烧制而成。由于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烧成后冷却阶段经过两次氧化,纹饰表面呈紫红色,在青釉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夺目,取得很好的修饰效果。这一装饰手法在元代比较流行,到了明代则比较少见。从盘底堆饰的梅枝形状、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个构思来看,则取意于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代龙泉窑玉壶春瓶。


  叶英挺说,北宋以来,梅与月就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到了元代龙泉窑,梅月纹就是常见的装饰花纹之一,和龙泉窑其他主要装饰花纹题材如牡丹、莲花、菊花、茶花、海棠花等相比,更可看出其独特性,牡丹、莲花之类虽然样式丰富,但都没有附加的意象,梅月纹的出现是从文人的情趣开始,此盘堆塑刻花的梅花月影则非一般梅月纹能比,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秉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是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此盘充分展示了龙泉青瓷的表现力,别具临水照花的古典之美,以梅之清与瓷之青互品则又是一番滋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